崔縣周遭地勢平坦,能有這麼一座小山突兀而立,實屬難得。蘇純一引著陳業步入一處山洞,他抬眼環顧四周,只見巖壁上全是縱橫交錯的凌厲劍痕。
陳業這才恍然,原來蘇純一口中的“靜室”竟是這般模樣——直接用飛劍在山岩之中,硬生生劈鑿出一個方圓十丈的洞窟。
陳業暗自心驚,這位蘇姑娘的劍光,究竟犀利到何種程度,才能雕琢出這般巨大的空間?這洞窟雖寬敞,卻也簡陋得很,僅有一個供人打坐的蒲團,還有兩盞懸空而掛的油燈,瞧那模樣,似乎是某種法寶。
“先生請隨意,我雖不精於煉丹之術,但門派之中存有相關典籍,這些或許對你凝聚氣海能有些許助力。”
蘇純一玉手輕揚,將好幾本古籍置於陳業面前,以供他參閱。
陳業隨手翻開幾本,一眼便瞧出,這些並非清河劍派的不傳之秘,反倒像是蘇純一私下收集而來。其中有兩本,陳業早已熟稔於心,正是墨慈傳授給他的,想來是修行界眾人皆知的普通典籍。
不過,另有兩本關於凝聚氣海的秘籍讓陳業眼前一亮。
其中一本,研究的是丹田氣海如何旋轉。
這話題瞬間勾起了陳業的興趣,他此前從未想過,氣海旋轉竟還有正反之分,且暗藏玄機。
此書作者顯然是下了苦功夫鑽研,表面看來,氣海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好似對修行速度影響不大。但經作者抽絲剝繭般的研究發現,順時針旋轉的氣海,在提煉靈氣時效率頗高,而逆時針旋轉的氣海,施法時則更為順暢自如。
只是,書中記載的研究資料略顯粗糙,想來這位作者是個獨行的旁門散修,沒有門派雄厚資源做後盾,只能憑藉四處問詢與自身推測,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夠精準。
除了這本探究氣海旋轉的秘籍,另一本同樣新奇有趣。
作者開篇便大膽直言,為何修士體內僅有一個丹田氣海?倘若能有兩個,修行速度豈不是能大幅提升?
這位作者還是個雷厲風行的行動派,竟敢親身試驗。
凝聚兩個丹田氣海,這想法乍一聽仿若天方夜譚,可作者卻聲稱,操作起來並非難事,無非是依葫蘆畫瓢,重複一遍凝聚氣海的步驟。
但試驗結果卻不盡人意。
服用兩次凝氣丹,成功凝聚出兩個丹田氣海,可還沒等作者高興太久,這兩個氣海竟如磁石相吸,輕而易舉地融合為一,體積相較原來,不過稍大一圈。
這可就毫無意義了,畢竟後續修行本就是要不斷壯大氣海。
服用凝氣丹開闢第二個氣海,融合後不僅沒有額外增益,與服用普通壯大氣海的丹藥相比,效果還差了許多,副作用卻愈發明顯,且耗費資源甚巨。
要知道,凝氣丹可比尋常壯大氣海的丹藥昂貴得多,如此折騰,實在是得不償失。
作者顯然不甘心就此罷休,又耗費大量心血財力,重新嘗試。
這一回,他長時間入定打坐,憑藉頑強意志,拼死阻止兩個氣海融合,滿心期待能實現雙倍吸收靈氣的美夢。
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最終結果與單次凝聚氣海並無顯著差別。
陳業略一思索,便一眼看穿問題關鍵所在,這試驗本質上就是個簡單的倍數增長數學題。
假設一個丹田氣海,每年以翻倍速度壯大,需三十年方能進階到下一境界。倘若一開始就凝聚兩個丹田氣海,同樣每年翻倍,那究竟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下一境界呢?答案是二十九年。
如此看來,一個氣海與兩個氣海,差別微乎其微,反倒要為阻止氣海融合費盡心思,消耗大量珍貴資源,實在是划不來。
確認這一點後,作者最終還是放棄了這項研究,認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毫無價值。筆記之中也多有感慨,自己白白耗費了多年時光最終卻是一事無成。
但陳業卻不這麼認為,他反倒覺得這兩位作者皆是妙人,竟能有如此奇思妙想。原來氣海旋轉尚有正逆之分,還能嘗試多次凝聚,這些細節,墨慈可從未提及。
雖說最終結論是兩種嘗試皆無太大差別,但在陳業眼中,修仙恰似一門包羅永珍、精細入微的學科,唯有深入探究修行本質,才能少走彎路,甚至開闢出獨屬於自己的通天之路。
陳業仔細看完這兩本秘籍上的記錄,突然靈機一動:“若是同時凝聚兩個相反方向旋轉的丹田氣海,會有何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