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陳玄躋身煉神之境,已得元神出竅之法。
此元神乃是修行之人元精化元氣,元氣化元神煉化而成,在那煉氣化神之境,元神尚且不夠成熟,因而只能常駐己身,不得脫離修行之人本身而存在。
而一旦抵達煉神之境,元神自可以出竅遨遊,甚至能夠施展術法,上天入地。
煉氣之境的聚形散氣,煉神之境的元神出竅,只要抵達了對應境界,便能施展,因而也被稱為修行之人的本命神通。
元神除了是本命神通之外,亦是修行之人後續修煉的關鍵之物。
待他抵達地仙之境,精氣神融為一體,結成金丹,便會從元神中分出陰陽二神。
度過地仙三災不死,以陰神反哺陽神,便是修得陰盡純陽,圓滿無漏的過程。
修得一身純陽之體,頂上開三花,方才能算作不死天仙之境。
天仙歷五劫不滅,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方達不滅之境。
不老者,與天同壽,日月同庚。
不死者,不受三災,六害不侵。
不滅者,歷劫不滅,長生久視。
而在這不老,不死,不滅之上,尚有不朽之境。
不朽者,萬劫不朽,究竟涅槃。
陳玄的元神與心意相通,故而能觀照自身,亦能體察天地萬物,他如今已達煉神之境,若不再抓緊解決自身道心問題,日後結丹之時,恐怕會有阻礙。
於是他收了元神,立即起身,前去後院。
穎聰道人說他的師兄如釋道人今早方才回來,正在後院禪坐,如釋精通佛法,也許能向他請教如何收攏體內三種心念之一的佛家慈悲心。
陳玄來到後院,只見一株菩提樹下,一位身穿素衣的道人正在樹下盤坐。
微風吹過樹梢,一片菩提葉落在那道人的肩頭。
陳玄來到他面前,鄭重稽首。
如釋單掌還禮,乃是佛門禮數,旋即伸手請他入座。
陳玄就地盤坐菩提樹下。
如釋開口便是詰問:“玄鑑道友,來此尋我砥礪學問,可曾讀過甚麼經文,通曉佛理?”
陳玄答道:“不曾。”
他乃是道門弟子,若說道門經文,也曾在那天柱峰古松下,南巖飛昇崖,聽聞師父太玄真人講經說道多年。
可這佛家經文,確實不曾聽說過。
如釋反問:“既不曾讀過經文,不通佛理,如何與我砥礪學問,請教佛法?”
陳玄說道:“正因不解,方才要請教,佛法佛理非佛先覺,乃先於天地大道存在,佛陀覺察之,故而成佛,傳下佛法佛理,渡世人苦厄。”
如釋聞言微笑:“玄鑑道友悟性極高,又五毒盡除,入佛門,亦可證得正果。”
當年蟠桃會上,與金蟬長老論道一場,乃是他初露鋒芒之時,當時九重天階之上,世尊如來高坐蓮臺,曾有言,若是陳玄論道敗給金蟬,可教金蟬代師收徒,令陳玄轉投佛門。
那時世尊如來便是看中了此子悟性極高,五毒盡除,若能於靈山潛心修行,可證菩提,究竟涅槃。
陳玄搖頭:“貧道貧道。”
如釋合掌:“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好一個貧道貧道,似是言道,卻是說佛,貧道身屬道門,經年累月修行,已然貧於佛家之道,縱有悟性,五毒盡除,亦不可為了證得正果,中途改換門庭,轉投佛門。
這一番言語下來,如釋已經對這位玄鑑道友足夠了解。
此人言語之間不拘佛道,佛理之中但有精妙之處,亦拿來砥礪自身,凡與長生道心衝突之理念,一概不用。
然而佛法無邊,憑他一知半解,不能盡消其中矛盾衝突,體內一“玄”,一“鑑”難免犯衝,不能心安。
如釋說道:“此為五蘊未空之故,五蘊者,色,受,想,行,識,比那五毒之中,貪嗔痴慢疑,卻還要高妙一層。”
“玄鑑道友若能照見五蘊皆空,方能得解脫之法,收攏慈悲心念為己所用。”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是人仙之境便能照見,佛子羅漢未證涅槃,尚且受此五蘊侵擾,不得開悟。”
陳玄請教道:“如何照見五蘊?”
如釋說道:“悟得釋然之道,便是照見五蘊之始。”
陳玄又問:“何為釋然?”
如釋轉頭看向肩上一片菩提葉,輕輕撣落,彎腰俯身撿起那片菩提葉,與陳玄說道:“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與你入這葉中世界觀道一場,好教你悟得釋然之道,照見五蘊。”
陳玄正納悶兒,這一片葉子如何觀道?如釋輕輕鬆開那拈著菩提葉的手指,頓時間一張菩提葉變成了一方世界,將陳玄和如釋籠罩其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