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從手搓殲8開始為國鑄劍

第20章 無與倫比的震撼

還有這電話…

又是何方神聖?

無數疑問如同沸騰的氣泡,在他胸腔裡翻滾、膨脹,卻找不到出口。

第一次感到自己這個副廠長,離真正的核心漩渦,竟是如此遙遠。

---

李小川抓起那部紅色保密電話,指尖傳來金屬特有的冰涼質感。

“鷹巢嗎,我307廠李小川。”

聽筒裡傳來一陣輕微的電流雜音。

接著,一個蒼老、疲憊,卻帶著濃重冀北口音和急切求知慾的聲音響起,每一個字都透著長期熬夜的沙啞和巨大的焦慮:

“小川院士!是我!老劉!殲九專案組的劉總工啊!”

他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發顫,語速快得像連珠炮。

“張上將說…說您可能有辦法…我們卡在超音速巡航的進氣道激波上了!還有那該死的機體過載震顫!試飛資料…資料太難看了!”

“再解決不了,專案…專案就要被上面叫停了!”

“小川院士,求您給指條明路吧!”

李小川沒有寒暄,目光掃過桌上攤開的幾張草稿紙。

那是他閒暇時隨手勾勒的關於激波控制和結構強化的思路雛形。

對於這個在八十年代足以難倒全球頂尖航空實驗室的“鬼門關”級難題,在他這個重生者疊加系統的思維裡,卻如同小菜一碟。

“劉總工。”

“激波問題,關鍵在於進氣道前緣的‘自適應渦流發生器’設計。”

他語速不快,但每一個詞都精準得像用卡尺量過。

“傳統的固定式擾流片在跨音速區間效率驟降。”

“改用壓電陶瓷陣列,嵌入前緣蒙皮下方,根據實時馬赫數和攻角變化,微秒級動態調整擾流片的高度和傾角。”

“主動誘發並引導特定渦流,提前破碎、梳理激波系,減少能量損失和對進氣道的衝擊。”

電話那頭,死一般的寂靜!

劉總工彷彿被一道無形的閃電劈中。

那雙佈滿血絲的眼睛瞪得溜圓,握著聽筒的手劇烈地顫抖起來!

壓電陶瓷?

動態調整?

微秒級響應?

主動渦流控制?

這些概念單獨拎出來都代表著前沿,而李小川竟然輕描淡寫地將它們組合成一個清晰、可行、甚至堪稱天才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這簡直是顛覆了他畢生所學的航空動力學認知!

“激…激波…渦流…”

“妙!妙啊!主動介入!動態響應!我怎麼就沒想到…那…那過載震顫呢?機體,尤其是機翼根部和尾翼連線處,在9G以上持續過載時,那該死的震顫…”

“震顫根源在於結構模態與氣動載荷頻率的耦合共振。”李小川的聲音依舊平穩。

“單純加強結構死重太大。”

“方案一,在關鍵承力框內部預埋形狀記憶合金絲網(SMA)。當結構應力達到臨界閾值,SMA受熱或通電啟用,瞬間改變區域性剛度,打斷共振鏈條。”

“方案二,引入分散式壓電感測器陣列和微型作動器,構成主動振動抑制(AVS)系統,實時感知並施加反向抵消力。”

他頓了頓,補充道:

“SMA方案結構改動小,成本低,適合現有機體改造;”

“AVS系統效能更高,但需額外能源和控制系統,適合全新設計平臺。具體取捨,看你們專案進度和資源。”

……

“嗡——”

劉振華只覺得腦子裡彷彿引爆了一顆精神炸彈!

形狀記憶合金?

主動振動抑制?

分散式感測器陣列?

這些名詞如同天外隕石,狠狠砸在他固有的知識框架上,砸得粉碎!

李小川給出的不是一條路,而是兩條通往巔峰的捷徑!

每一條都閃爍著超越時代的技術光芒!

巨大的資訊量和顛覆性的思路。

讓他這位資深總工瞬間大腦過載,如同老舊的真空管計算機被灌入了量子程式碼……

CPU都差點燒了……

他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只有握著聽筒的手,抖得像風中的落葉。

震撼!

無與倫比的震撼!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