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輕飄飄的紙張,抓在圓通僧的手上,卻宛如千斤巨石,饒是他用盡全力,兀自有些拿捏不住。
綿綿的細汗從額頭的皺紋裡滲出,爬過溝溝壑壑,蜿蜒拐到嘴角,很鹹。
竹林中的圓通僧,看不到自己的臉色,但他知道一定是敷粉一般慘白。
“緣道而行,無處不可往,依勢而作,無物不可御。”
此時此刻,圓通僧算是真正明白了皮司吏說的陰陽之意。
他無比慶幸,這次聽從了皮司吏的話,過來跟李步蟾化解恩怨,了結因果。
要真是等到李步蟾年長,丟擲這撒手鐧,金輪禪院恐有覆滅之災,寺中僧人只怕也有不少要去見佛祖。
宋元以來,佛門大興。
蒙元禮佛,建寺之風大熾,“凡天下人跡所到,精藍勝觀,棟宇相望”。
據蒙元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的統計,“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這還是蒙元之初,到得元末,更是不知凡幾,興盛的佛寺不知佔了多少良田,沒了多少丁壯。
朱元璋曾出家為僧,又是依白蓮教起事,對佛門之利害洞若觀火。
建國之後,朱元璋對佛門的管理之嚴,亙古未有。
僧人必須有度碟,取得度碟者,不但要精通佛法定期考核,還有年齡限制,必須在四十歲以上。
僧人若是不守清規戒律,敗壞門風,動則喊打喊殺,人頭滾滾。
對於佛寺,更是嚴厲至極,不到規模的,不到年頭的,一律“並寺”處理。
洪武寺院歸併之烈,如風捲殘雲,雨打青煙。
僅蘇州一府,便歸併寺院庵近六百所,湖州府,亦歸併近四百所。
“吾蘇故多佛剎,經洪武釐革,多所廢斥,郡城所存僅叢林十有七。其餘子院庵堂,無慮千數,悉從歸併。”
吳地太遠,便說湘楚之地。
千里之內,最為馳名者,是嶽州府華容縣的西禪寺,距長沙府不過三百里。
西禪寺始建於李唐垂拱二年,足足享了八百多年的香火,號稱湖廣名剎。
從峨嵋山到九華山禮佛,西禪寺是必經之禪林,大明建國之時,太祖還曾御賜“第一山”匾額。
就是如此古寺名剎,也在洪武年間,一紙令下,與仙鵝、普蓮、圓覺、普賢、嶽城、延壽諸寺歸併為一寺。
金輪禪院卻是僥天之倖,因是李氏之墳寺而逃過一劫。
並寺之風,從洪武刮到了永樂,到永樂十五年閏五月,太宗也“命禮部榜示天下”,“禁僧尼私建庵院”。
不過,自永樂之後,大明對佛門的管理,日趨鬆弛,佛風又起。
自正統至天順,京城內外建寺賜額者二百餘區,成化十七年,京城內外敕賜寺觀至六百三十九所,後復增建,以至西山等處相望不絕。
太祖太宗的佛院“歸併”之令,度碟管理之令,漸漸湮沒無聞。
但是,湮沒無聞歸湮沒無聞,太祖之令可是祖制,從未宣佈廢止。
若是李步蟾手持太祖之令律,闖衙而告,哪一條都能讓金輪禪院墮入深淵。
它小小的金輪禪院,有哪一處比得上千年古剎西禪寺了?
牆上畫著西廂的金輪禪院,又有哪一條經得起推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