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紫檀供案上,酒醴粢盛,各色祭器擺放。學政蔡巣齋戒沐浴,領著眾蒙生,拈香祭拜大周聖朝文廟的七十二位諸子聖人——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孫子、鄒子、韓非子、鬼谷子、許子.大周開朝功勳。
此為尊崇文道!
“眾聖開闢文道,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伏羲結繩而治!
神農揉木為耒!吾輩文士追隨先聖,不畏艱難,奮力前行!”
隨蔡巣唸完祭祀頌詞,隨後向在場的一千餘名蒙生宣讀縣試的流程和規矩。
江陰縣的整場童生縣試,一共考三場。
第一場為正場,以文廟聖典為本,寫命題[字訣文術]一篇。
錄取較寬,文理通順者可過,辭句支離破碎者黜落。
考完之後當場揭曉考試成績,留下前三百名蒙生。第一場未過關直接淘汰,不能考第二場。
第二場考初級,寫命題[短志]一篇。
監試加嚴,凡墨汙卷面淘汰,嚴篩前一百名。
第三場為終場,寫命題[詩]一篇。
考核難度最高,定榜前三十名,錄縣學童生名冊,從此享受大周聖朝的俸祿,月領廩文粟米三斛,可隨時著青衿入縣文廟,謁聖悟道。
並且排出童生五甲和童生案首,給予特別嘉獎。
所有命題、詩、賦、志皆有一定格式,不能犯廟諱、御名、及聖諱。
考卷紙張,有紅線橫直道格,另發素紙兩張以起草之用。
考生不得將答案寫於密封線外,違者作零分處理。
卷面有坐位號,交卷後,胥吏當眾彌封姓名,並將答案封存在紙袋內,上交給主考官閱卷。直呈主考批閱。
縣試三場所有卷宗都要存檔,以備府官的核查,所以必須是書面寫。
縣試時限,日升開考,日落鎖院,不給燭火。
清晨下了一場小雪,縣學院在就被衙役清掃乾淨。
江行舟揹著一副沉甸甸的考箱,拿著自己的一塊[甲字七號]考牌,來到自己編號所在考舍。
縣學院內有一千多座臨時搭建的考舍,一排排整齊,都是十分簡陋木板草棚阻隔寒氣,一丈長寬,大小均座北朝南。
主副考官坐鎮縣學院大堂,批閱卷宗。
考生按考牌座號入座,上百名衙役們時刻巡行場內,舉著考題貼板巡迴往返展示,諸考生開始應考。
江行舟發現,自己左右的甲字號考舍,竟然清一色都是世家子弟——薛貴、薛富、韓玉圭、陸鳴、曹安、李雲霄等數十位蒙生。
而顧知勉被安排去了乙字號考舍。
不過,就算是甲子號考舍內,依然只有兩塊簡陋的木板,其餘都要考生自帶,並無優待。
江行舟坐在狹小的考舍,從考藍密閉的青銅簠簋中,取了一份香糯的蟹黃糕點吃了,喝幾口甘泉井水潤喉。
整個縣考持續一整天,對體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且只能待在自己的考舍內,落日考完方準離開。
他墊飽肚子之後,開始端坐木板,閉目調息,將一切嘈雜聲隔絕在外。
等待著監考官下放考題。
至於能考取多少名次,江行舟也沒去多想。
只要能透過這場童生試,進入前三十名便心滿意足,以後便能從朝廷領取一筆為數不多的俸祿。有了童生功名傍身,也能自食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