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融心神凝注,他知道快要接近他需要領悟的那法則之力了。
隨著吸力越來越大,它們就如同是被什麼東西拉向空無的某處,速度大的驚人。
雖然空無的世界,沒有風聲,但段融還是能感覺到令人恐怖的速度,他能感知到有某種東西,離他越來越近。
就在這時,前方不遠處忽然閃過一抹光點,那光點很小,而且不住忽閃,而那觸法則之芒,竟在一點點被那光點所吞噬。
段融的心神立馬從觸法則之芒上剝落出來,只留下了一縷心神還融入其中。
他看著那纖細的觸法則之芒被那光點吞噬殆盡,而他留下在那觸法則之芒內的一縷心神也被那光點吞入。
那光點就是和觸法則之芒相應的法則之力,也只有它們相接觸的地方,才會出現一個光點,這光點被稱為法則之眼。
段融最初進入這空間,這裡面是一片空無,此時才出現了第一個光點,也就是第一個法則之眼。
段融的一縷神念也進入了那光點,也就是在這一刻,藉由這縷神念,他瞬間便領悟了法則之力。
段融漂浮在這方空無的空間內,他感受著不遠處的那法則之眼內的那奇妙的法則之力。
“這就是法則?!”
“道體之用,萬物之母。”
“道作為本體,乃是一。但道體的用,也就是法則之力,卻是千變萬化。”
“也就是有這千變萬化的法則,才能有森羅永珍的世界。”
“萬物皆是一法。萬物之變,也各是一法。”
段融在那空無的世界裡,面對那孤零零的法則之眼,參悟著法則之力,也不知過了多久,他感覺他已經完全領悟了那法則之眼內所蘊含的法則之力。
而且,他只要心念起動,就可以立刻啟動這法則之力。畢竟他的一縷心神就在那法則之眼裡。
段融隨即便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他在呂蔭麟的洞府裡,曾經問過他。
也就是怎麼判斷,他所領悟的法則之力,是成長性的法則之力,還是有缺陷的法則之力。
呂蔭麟當時沒有回答他,只是告訴他,領悟的當下,他自然能夠知道。
確如呂蔭麟所言,段融此時的確很清楚,他所領悟的法則之力,是充盈的,完整的,是會成長深化的。
萬物皆是一法,但世間沒有固定的萬物之相。
風,石,水,土,皆是萬形萬相。
吹面不寒楊柳風,狂風大作就掀屋拔樹。
水柔弱時,以圓器盛之則圓,以方器盛之則方。水強悍時,江河倒流,山川橫倒,豈是方圓之器可盛?
法則不是一時一地之法,乃是窮盡一物之法。
一時一地之法,乃是世間法,不是道法,不是萬物之法則。
段融漂浮在這空無的空間裡,他看著那忽閃如星目的法則之眼,確定自己已經徹底領悟那法則之力,便退出了這法則之眼的空間。
退出了空無的法則之眼空間的瞬間,段融再次回到了靈明識海內。
他正盤坐在黑色大地的中央,而那意境本源的五色如意珠就懸浮在不遠處。
法則之力是無形無相的,就是在靈明識海內也無法顯相,故而段融退出了法則之眼的空間,便已經看不到它了,但他能感知到那法則之力的存在。
畢竟他的一縷神念就留在那法則之眼裡,以這縷神念,他無論在何時何地就能以心念啟動那法則之力。
段融看著眼前的五色如意珠,忽然眼神極度驚愕,心頭更是如翻江倒海一般。
因為此時那五色如意珠,竟然還在散發著淡淡的觸法則之芒。
眼前的場景和宗門功法,還有呂蔭麟筆記裡的記載,完全不同。
因為這觸法則之芒的產生,乃是意境本源和法則之力的相應。而此時那法則之力,段融已經領悟,而且將一縷神念留入其中。
也就是說,它們的相應在此時是應該消失的,因為意境本源和法則之眼裡都有段融的心念,它們已經失去了相應的距離感。
而宗門功法和呂蔭麟的筆記裡,也是這樣記載的。
修行者領悟法則之力,退出法則之眼的空間後,意境本源的觸法則之芒,是消失的狀態。
此時的意境本源和法則之眼,皆和修行者心念相通。故而它們間的相應已經毫無意義,觸法則之芒隨即消弭。
但詭異的是,眼前的五色如意珠,依舊散發著淡淡的觸法則之芒。
“為何?!”
段融心神震驚,目色中閃動著濃重的疑惑。
他盤坐在那裡思慮良久,陡然抬眸看向懸浮在不遠處的五色如意珠,喃喃道:“除非……那法則之眼的空間裡,還有另一法則之力在和那意境本源相應……”
段融想到此處,決定立馬嘗試一番,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
他如法炮製,再次開始結印唸咒,將心神和五色如意珠,融為一體。
而後便開始用心神捕捉五色如意珠所散發的觸法則之芒。
段融驚異的發現,那纖細的觸法則之芒,忽閃明滅的規律跟第一次不同了。
這說明,與意境本源相應的法則之力變了,故而觸法則之芒忽閃明滅的規律才會改變。
“果然還有……另一法則之力。”
段融忽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的意境本源,原本就是上百種駁雜的意境融煉為一的。
而且經歷了永珍洞的錘鍊和神魔遺蹟內的神魔呢喃的滋養,顯然他那原本是上百種駁雜意境的意境本源,發生了變異。
這變異恐怕就是宗門老祖呂蔭麟也從未見過。這一點,在段融就筆記記載的疑問,向呂蔭麟請教的時候,就藉機試探出來了。
顯然,他的意境本源的種種變異,是眼前異常的原因。
他的意境本源能相應多種法則之力。
這件事,恐怕在九州大地上還從未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