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琢磨著做個亮眼的東西出來吸引狗大戶,這東西同時又具備實用性。
畫圖設計,再根據現有的成果做微調。
就是不知道屬不屬於違建,還得去找表哥報備一下。
此期間,蜂窩煤爐進入了更多的坊市。
歆州第一版的報紙也出來了。
趙少主手下確實人才濟濟,有文有武,辦報迅速,但溫故作為最先提建議的人,趙少主在定名的時候還是諮詢了溫故。
溫故沒有直接提議取什麼名,而是說了一句“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於是便有了《歆州時報》。
印出來的第一版,規規矩矩,很正經的言辭,介紹南邊又來了些什麼大人物,但重點介紹的還是蜂窩煤爐。
將士們在冬季用熱水熱食不便,趕工出來的蜂窩煤爐先撥一批到了外城區各個軍坊。
第一版報紙上沒有遮掩溫故的貢獻,這次除了中上層的那部分人,許多基層的平民和士兵也認識到了溫故的身份和貢獻。
以往引導輿論需要靠人去傳播訊息,現在就高效多了,影響的範圍也要大得多。
只要能看到報紙,自然就會知道報紙裡面的內容,也會讓更多人知曉。
報紙每個軍坊都有份例,若額外想要購買,只能去指定地方。
內城區的也一樣。每個坊裡的坊長,以及部分身兼官職的人有分配一份,其他人如果想要可以去指定地方購買,報紙錢不貴,用得起煤的人,基本上也買得起報紙。
城外。
虎頭旗幟,迎風招展。
此前接了僱主任務,想要賺取物資的虎威鏢局眾人回來了!這支隊伍顯眼的是,除了旗幟,以及走在前面的林鏢頭,還有數十氣勢昂揚的鏢師。
但這些之外就是畏畏縮縮的村民,和沿途收攏的遊散難民了。竟然也有三百多人!加上虎威鏢局這趟出門的鏢師,整支隊伍將近四百人。
一路上吸引了許多投奔歆州的隊伍和城防軍的注意,也知道了這個虎頭旗幟的身份來歷,有了初步印象。
由於出城多日,和難民接觸得多,所以虎威鏢局的眾人還需要在外城區隔離兩天。
和第一次在這裡隔離的忐忑不同,這次虎威鏢局的鏢師們鎮定多了。
要說忐忑不安,其實也有。他們這次在路途中打獵,得到了一車獵物,也不知道入城費要收多少。
城裡的居民外出砍柴狩獵,入城要交一點入城費,打的獵物按比例上交。
林鏢頭拿了米糧去換熱水熱食的時候,發現每隔一段距離就有許多兵卒聚在一起,圍著一個奇怪的鐵皮爐子。
換取熱水熱食的地方也是,只不過這裡的鐵皮爐子更大。
附近還有幾名士兵在議論,說哪位軍頭兒用的是什麼款式的煤爐子,什麼級別的蜂窩煤。
“我們頭兒用的就是那種優質煤,味兒小、燒得快,還貴!”
“這蜂窩煤確實挺好的,應該是加了粘土,報紙上說燒過之後可以鋪路,我們坊那邊鋪了一長條,真挺好的,確實能防滑!”
“也不知道這燒過的煤渣對防‘邪氣’有沒有用處。”
“歆州時報上沒寫啊。”
什麼蜂窩煤爐?什麼歆州時報?林鏢頭聽得滿頭霧水。
他們出去跑一趟鏢,也沒多久啊,怎麼再次回來,好像已經聽不懂這歆州城裡面的話了?我們錯過了什麼?!
帶著滿頭疑問回到隊伍,不多時,有專人來這裡統計隊伍中的新增人員數量,這是計算帶了多少難民過來,可以算功勞換東西。
同時也算一算需要收繳的入城費。
登記隊伍身份的時候,林鏢頭拿出了溫故給的,蓋了章的憑證。
負責統計記錄的那小官原本沒當回事,等看清紙上面蓋的章,又瞧瞧林鏢頭等人,面色緩和許多,不是剛才那種板著臉公事公辦的樣子了。
那小官把憑證還回去,跟林鏢頭解釋:“如今歆州正是收人的時候,入城費收得不高。”
林鏢頭在心中計算,就算上交十之二三的獵物,這次走一趟,他們能得到的更多,不算啥。
結果最後統計,入場費只是象徵性地收了點,一成都不到。
還有這種好事?!大概是林鏢頭他們的表情太過明顯,那小官解釋:“你得感謝你們坊長。”
林鏢頭:“我們溫坊長?”
小官點頭:“對,就是趙家的那位姓溫的表少爺。”
過來投奔趙家的表少爺那麼多,也就這位出了成就。剛來的時候還是少主親自去迎接,來了不到一個月,就揚名全城了。
如今在歆州城,上至富豪貴族,下到兵丁貧民,就算沒見過,也聽說過溫坊長的大名。
坊長這職位是不高,還得算算附帶的身份名氣,傻子才去得罪!而且這煤爐確實讓大家得到好處,他們外城區決定這個月給兩坊人一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