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在李昭的授意下,李辰就開始給予張遼在兵書以及武藝上指導。
李辰高達101的巔峰統帥值,以及高達94點的武力值,教導起張遼這個年齡不大的少年而言,效果絕對是立竿見影的顯著。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李辰隨口一句對兵書的理解,頓時就讓少年張遼眼睛大亮,有種醍醐灌頂感覺。
隨著李辰對一策兵書解讀緩緩的展開,張遼感覺自己彷彿被開啟了新世界。
一旁湊熱鬧的李昭、李猛、李峰、李陽等人都聽的頗有收穫。
武藝指導方面,李辰的點撥同樣讓張遼大有收穫,十三歲的張遼已經習武數年,立即便感覺李辰武藝絕對算是驍勇。
這個時候,李昭也是站了出來,對少年張遼武藝指點一波。
蓋世武將,是能夠鎮壓一個時代武將的存在,不是僅僅只是天生神力那麼簡單的。
就如繼承了李存孝勇武的李昭,對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並在使用雙武器上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李昭指點起張遼,比李辰指導更是犀利,更讓張遼震撼。
這一刻,張遼既使年齡不大卻也是對李氏兩個年輕俊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那就是。李昭不僅精通兵法,在武力一項更是冠絕於世。
而李辰,武藝不差,在兵法一項亦是研究極深。
李家子弟何其有幸,一個在武力上稱雄,一個在兵法戰陣上可堪軍中之豪!少年張遼很是震撼。
而一旁身高兩米的李猛、李峰、李陽等人,儘管張遼還不瞭解,但是同樣讓張遼內心感覺隴西李氏人才興旺。
當然,這是張遼視角的震驚。
李辰教導張遼,同樣驚訝張遼的靈性。
張遼不僅在武藝上領悟驚人,在兵法的領悟上,張遼更是能夠舉一反三。
這時,李辰突然意識到了面前這個少年郎,真是個上好的苗子。
若是能夠培養出來,他日,定能夠在軍中有一席之地。
李辰心中敬佩自己兄長李昭的眼光,同時也對張遼起了愛才之心。
當真是,郎有情,妾有意。
王八看綠豆,看對了眼。
李昭也不遲疑邀請來朱儁、張修、馬邑縣長等一眾人前來做見證,為少年張遼辦一場簡易的拜師禮。
漢朝的拜師,是一件很鄭重、很嚴肅的事情。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尊師傳統,並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規範的禮儀。
首先要根據黃曆選擇吉日作為拜師的日子,以示對師道的尊重。
並有各種的禮儀、儀式。
不過,李昭考慮現在北方的情況,以及軍中事情也不少,那些繁瑣的禮儀便省了。
在馬邑縣府大廳內。
在眾人的見證下,李辰坐在主位上。
少年張遼雙手捧著拜師帖,對李辰行禮。
李辰接過拜師貼,開啟看了看。
張遼的拜師貼,其上寫明自己的生辰八字、祖籍、上三代姓氏名諱及為徒誓言等內容。
“今日起,你張遼便是我李辰的徒弟了,但切忌不可驕傲自滿,不可懈怠懶惰,不可忘卻初志。須當勤勉好學,尊師重道,謹言慎行,方能學有所成,才能不負一番教誨!”
李辰面色嚴肅對張遼道。
“諾!張遼定聽從師傅教誨,不忘志向!”少年張遼恭恭敬敬回道。
一旁的朱儁、張修、馬邑縣長皆是嘖嘖稱讚。
張修、朱儁並不明白李辰為何突然要收一個認識並不久的少年做徒弟。
倒是馬邑縣長內心稱讚李辰的眼光。
大漢的縣治,其長官根據縣的大小和重要性,分別稱為縣令或縣長。
一般而言,萬戶以上的大縣,其長官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的小縣,其長官則稱為縣長。
馬邑縣因為地處邊疆,人口並不多,再加上近幾十年與鮮卑並沒有什麼仗打。因此,馬邑只有縣長,並沒有設定縣令。
但是王凌能夠成為這北方邊陲的縣長,並護佑一城百姓,也並不是常人。
朝夕相處下,他早就知道張遼的天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