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連結?
實體按鍵和操縱桿?
聽完米洛這番介紹,顧維眨眨眼,臉上露出了一絲詫異。
好傢伙.他還以為這個時代的機甲都和《環太平洋》電影裡的那些一樣,百分百都靠意念.或者說大腦的控制呢。
結果沒想到除了神經連線之外,居然還有原始的按鍵操縱模式?或許是看出了顧維的疑惑,米洛便解釋道:“顧維,首先你要搞清楚,遠端控制和神經連線其實是兩概念。”
“遠端控制通俗點說就是把遠處的畫面投放到你面前,而神經連線則需要更高的技術力——前者是資料,後者是意識。”
“在機甲最先問世的時候,神經連線的還沒有發展成熟——當時意識傳輸的極限就是虛擬現實遊戲,也就是遊戲艙或者頭盔那類需要在靜置環境下使用的偏小型頭戴裝置。”
“所以最初的機甲都是以駕駛員透過控制檯的裝置操縱為主,那時候除了輔助智慧之外,後方通常還會安排數百人的智囊團幫忙進行分析或者決策。”
“所以機甲最早誕生的品類只有兩種,分成是遠端型的鍵位操縱,以及載人型的鍵位操縱。”
“直到後來相關技術得到了突破,機甲才又誕生了神經控制的全新模式。”
顧維聽懂了。
原來如此簡單來說就是有個遊戲愛好者手上有pc又有ps5,但在最開始的時候呢,最喜歡玩的遊戲只支援鍵盤。
後來遊戲廠商更新了版本,允許手柄接入,遊戲愛好者既可以用pc+手柄,又可以用ps5+鍵盤。
pc=載人機甲ps5=遠端控制鍵盤=傳統操作檯
手柄=神經連線。
其中ps5(遠端控制)和pc(載人機甲)雖然各有不同,但在玩家樣本足夠多的情況下,其實並沒有決定性的差異——不是說你個一週目被虎先鋒兩刀砍死的馬嘍,從pc換到ps5就能無傷過九禁大聖了。
可鍵盤(傳統操作檯)和手柄(神經連線)就不一樣了。
有些人用手柄就能打出特流批的操作,但一換鍵盤就瞬間變得巨菜無比,而且數量還不小。
換而言之。
有些人相信自己的腦子,有些人更相信自己的雙手。
除此之外。
顧維一開始還在心想雙手的反應速度怎麼能和大腦相比,但隨著米洛的解釋他自己也主動想通了:
以星海文明的科技手段,將人體的反應速度縮短到某些極限應該並不困難——自己血都快噴光了都能分分鐘被救回來呢,為了避免自己不適槿用的還不是最高效的方法.當然了,理解歸理解,哪種模式適合自己顧維就真不懂了。
於是他摸了摸下巴,決定尋求米洛的幫助:“船長,我對機甲這東西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要不你給個建議唄?”
“我的建議?”米洛思索了幾秒鐘:“入門機甲基本上都是載人型,所以型別方面倒是沒啥好選的。”
“至於模式嘛顧維,你手速如何?——我是指在你的文明圈裡的打字速度。”
“手速?”顧維一愣,回過神後無比自豪的一挺胸:“這樣說吧,船長,我在地球上有個業餘愛好是寫小說,一般作家能更新一萬字就了不起了,而我在圈子裡的綽號可是日更三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