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者項鍊內部的基本單元是‘圈子’,它們在10^-39的尺度上會表現出很高離散性和有限性——編織者項鍊名字裡的所謂‘編織’,就是用無限離散的辮子群將這些圈子按照某種路徑編織成一條莫比烏斯一樣的單側曲面。”
“外界的物質在被編織者項鍊光線照射到之後,質量會先被引入項鍊內部的路徑,開始在這條莫比烏斯環上無限迴圈——這個路徑以負能量場的技術連線著撲稜撲稜號,所以過程中並不會有質量損耗。”
“失去質量的物質則會被以非交換幾何進行緊緻化,這種情景下體積和麵積不再是連續的,於是就可以被收入允許物質以極高密度存在的編織點內了。”
“當然了,理論是一回事,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是另一回事——編織者項鍊的持有者不止我一個.所以我要找人確認一下,大概得花點時間。”
顧維邊聽邊點著頭。
此時此刻,他的心情隱隱有些微妙——自己的機甲雖然丟了,但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槿說的這些內容他只能理解一半左右,譬如所謂10^-39的尺度,顯然就是普朗克尺度的類似概念,也就是經典時空的一個最小尺度。
比如說普朗克長度是10^-35米,普朗克時間是10^-44秒等等.在顧維穿越前的物理界,普遍認為普朗克尺度就是我們認知宇宙的極限。
誠然,這種看法和槿所說的情況有些相悖,但並不是說地球的物理框架就是錯的——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現在地球的認知只達到那個程度而已。
緊接著。
在這種尺度下的那什麼‘圈子’,會具備著某種負能場之類的性質,顧維估摸著可能和卡西米爾效應有些關係,以此形成了編織的鏈條。
至於質量的傳輸應該涉及到了勢阱隧穿,也就是所謂的量子隧穿——這是一種在地球上就可以找到例項的現象。
所謂量子隧穿,指的就是在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總能量的情況下,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
最常見的例項就是太陽的核聚變反應。
因為引力雖然說把恆星內部的物質壓得比較密實,而且是恆星發生核聚變、發光發熱的最終的能量來源,但實際上,恆星內部的密度並不太高。
要讓原子衝刺衝破庫倫力的阻擋達到另一個原子的懷抱中,所需要的條件至少要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高數百倍才行。
然而現在咱們頭頂上的太陽偏偏在哼哧哼哧的發生著核聚變,這玩意兒靠的就是忠!誠!錯了,靠的就是量子隧穿。
還有大家熟悉的手機晶片——晶片最小的精度就是1奈米,因為超過1奈米之後,晶片就會出現嚴重的量子隧穿效應。
總而言之。
不出意外的話,那個編織者項鍊應該也和勢阱隧穿有關係。
如果地球那邊能知道這個原理,甚至有機會直接復刻出一種最最最原始的質量傳輸路徑。
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知識盛宴啊.jpg而就在顧維感悟著知識增加的同時,一旁的米洛則做起了總結:
“板子開玩笑的可能性可以排除,編織者項鍊至少在理論上不會出問題,那麼.”
想到這裡。
米洛忍不住又看向了顧維:“顧維,這事兒tmd不會又和你有關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