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在和凱恩閒聊一會兒之後,凱恩就離開了,而劉秀則是等著麗娜操控著修補機器人,把迪斯克勞德的艙門修補好了之後,劉秀也是駕駛著剛剛到手的迪斯克勞德離和飛鳥號一起飛回了流浪藍星。
當然迪斯克勞德在飛回藍星之後,自然就是面臨被拆解研究的命運了。
其中最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然就是研究迪斯克勞德用的是什麼樣子的雷達了。
還好的是,迪斯克勞德是一艘沒有智慧意識的戰艦,所以隨便怎麼拆解也不會吱聲的。
當然如果有智慧那就更好了就像當初的飛鳥號戰艦上的麗娜一樣,都不用拆解了,直接所有資料全部奉上,也省得麻煩,畢竟破解哪裡有獲得資料來的方便呢!
雖然這艘沒有自我意識的遺失戰艦用來高科技的雷達技術,但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自然也就沒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了。
而隨著對迪斯克勞德的拆解,流浪藍星的科學家們經過一番研究之後,也總算明白了,迪斯克勞德的戰艦的雷達探索範圍為何會那麼大了,原來迪斯克勞德戰艦使用了中微子當做介質才會有如此的探測距離,並且敵方的電磁波雷達才會也沒有反應。
因為普通的雷達是使用電磁波作為探測手段,就如同蝙蝠的雷達是用超聲波作為探測手段一樣。
而中微子雷達很顯然,就是使用中微子作為探測手段了。
當然對於中微子其實流浪藍星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被發現了,當然雖然被發現了,但是中微子卻是比較難以被利用的。
至於什麼是中微子,其實中微子就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
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藍星,它們只參與弱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看起來沒有質量,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中微子是具有質量,但由於它們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小,所以,很難加以計算。
而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對整個宇宙的質量進行更詳細的研究,這將大大有助於宇宙學的計算。
計算中微子的質量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即使以基本粒子的標準來看,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不帶電,並且質量也十分的小,所以它的穿透力是巨大的、幾乎無限的值。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幾百光年厚的鉛層——對中微子來說,它就像空氣一樣。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它們每秒都在人類的身體裡自由穿梭,並且不會留下任何後果,或者說即使有後果也根本不會被人類所察覺在藍星的科學研究史中,第一個提出中微子存在的人是理論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基本粒子自旋的發現者。
他發現,在中子的衰變過程中,如果沒有其他粒子,那麼就無法實現能量守恆定律。隨後,它被稱為“小中子”。
當然這位只是提出一個設想,之後過去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五六年,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才證明了這個粒子的存在。
然而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從何而來呢!這自然是和宇宙中的光來的地方一樣了。沒錯,自然就是宇宙中的恆星了,宇宙中的所有恆星都有一個巨大的熱核反應堆,進而產生了無數箇中微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