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這個當然不能這麼算了!畢竟這是受到氣壓的影響,和時間快慢本身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當速度變快之後,飛船上,或者衛星上用來計時的原子鐘會不會也會出問題呢!就如同那個利用滴水來計時的計時器會受到氣壓影響一樣。
因此速度變快之後是不是也會影響原子鐘的計數呢!從而讓人錯誤的認為這是時間變慢所導致的。
要知道,為了準確計量時間,隨著時代發展,時間計量工具在不斷更新換代,從日晷、沙漏、水鍾,到機械鐘、石英鐘,再到原子鐘,精確度越來越高。
如果說日晷、沙漏、水鍾是魯班尺,那麼機械鐘、石英鐘就是捲尺,原子鐘則是千分尺。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終於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科學家在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時發現,原子的振盪頻率準確性非常高,從而產生了利用原子的振盪頻率來製作時鐘的想法。
於是在一九四八年,米嘓嘓家標準局利用氨分子的吸收譜線,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原子鐘。
但受多普勒效應影響,振盪器譜線太寬,其精確度並不比石英鐘高。為此,米嘓物理學家拉姆齊在一九四九年提出分離振盪場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精確度。
之後一九五五年,音嘓物理實驗室用銫元素唯一的穩定同位素銫一三三原子,成功研製出第一臺銫束原子鐘,開創了實用型原子鐘的新紀元。
到二十世紀末,科學家們對原子鐘的使用條件進行嚴格規定,並透過使用鐳射冷卻和原子俘獲及更精密的鐳射光譜等技術,大幅提高了原子鐘的精確度。
而後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家們不但在原子鐘的準確度方面追求極致,還在原子鐘的微型化和節能化方面狠下功夫。
這使新一代原子鐘實現了晶片級躍升,能耗也大大降低,從而在穩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得到極大最佳化,並進入商業化推廣階段。
而原子鐘一般運用在對時間精確度要求比較高的系統上。比如衛星導航系統,它主要利用測量時間來測距,最後達到導航定位的目的。
時間測量,則主要依賴於衛星和地面站放置的原子鐘。原子鐘如同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其精準與否直接影響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精度。
衛星上常用的銣原子鐘,可做到幾十萬年只差一秒。即使如此之高的時間精度,也會讓衛星導航系統產生數米的定位誤差。
當然由於衛星環繞藍星飛行的速度太快,所以就會照成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讓原子鐘的實際時間變慢,所以為了不至於和地面時間偏差越來越大,因此衛星定位系統裡的原子鐘都是和地面上的原子鐘經常性校準的。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衛星定位的精準程度,不至於誤差太大。
然而被奉為最精準的原子鐘為何會受到速度的影響從而變慢,而這就得從原子鐘的製作以及執行原理解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