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以前,韓馥的從事趙浮、程渙率領一萬能開硬弓計程車卒駐守孟津,知道這個情況,帶領軍隊飛速趕回,請求抵禦袁紹,韓馥又沒有聽從。
接著韓馥讓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趙忠的舊宅居住,派其子給袁紹送去印綬從而讓位。
袁紹接管冀州後,封韓馥為奮武將軍,但既沒有兵,也沒有官屬。
袁紹任命河內人朱漢為都官從事。朱漢原先曾被韓馥輕慢,這時又想迎合袁紹的心意,便擅自發兵包圍韓的住宅,拔刀登屋。
韓逃上樓去,朱漢捉到韓馥的大兒子,將他的兩隻腳打斷。袁紹立即逮捕朱漢,將他處死。但是韓馥仍然憂慮驚恐,請求袁紹讓他離去,袁紹同意,於是韓就去投奔陳留郡太守張邈。
後來,袁紹派使者去見張邈,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韓當時在座,以為是在算計自己。過了一會兒,他起身走進廁所,用刮削簡牘[dú]的書刀自殺。
韓馥的來頭其實並不小,他曾擔任冀州牧,是袁紹的頂頭上司,位高權重,佔據著民殷人盛,兵糧充足的冀州,手下文武濟濟。
可以說,韓馥的開局比曹操、劉備都要好出萬倍,然而在三國的歷史上卻看不到韓馥的身影,為何?
因為早在袁紹和曹操大戰前,韓馥就已經敗亡了,換言之,袁紹正是踩著他的屍體才得以崛起的。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韓馥是袁紹的頂頭上司。韓馥是冀州牧,袁紹則因為惹怒了董卓,被封了一個渤海太守,名義上要受韓馥的節制。
不過,袁紹卻沒有把韓馥太放在眼裡,畢竟說起來韓馥過去還是袁氏門生,四世三公的底蘊讓袁紹底氣十足。
董卓對韓馥算得上足夠義氣,冀州牧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官職,韓馥佔據著冀州,手上有兵又有糧,日子過得十分舒暢。
然而,富家翁相比於沒有穿鞋的窮小子往往缺乏破釜沉舟的魄力,韓馥就是這樣,他既不敢得罪董卓,又不敢在天下大勢都反對董卓的時候旗幟鮮明的支援董卓。
當袁紹打出討董旗幟的時候,韓馥卻以上司的身份派人去監視袁紹,處處阻礙他的行動,但他又不敢直接殺了袁紹。這份猶豫,也為他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後來韓馥見董卓大勢已去,這才不情不願的加入到了討董聯軍當中。然而時機已經被袁紹抓住,他被推舉為聯軍的盟主,身為袁紹上司的韓馥則成了在大後方供給糧食的人。一來一回,韓馥在袁紹面前更抬不起頭了。
當然,袁紹的能力也極為有限,他率領的聯軍既沒有凝聚力,也沒有戰鬥力,各州將領都只顧享樂,名義上打著討董的旗號,但沒一個人敢先與董卓交手。最終,糧食吃完,討董聯軍就化鳥獸散了。
討董不成,袁紹又起了謀立新帝的心思。漢獻帝被董卓控制對於討董一方的人來說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說到底,袁紹也想像董卓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想要立劉虞為帝。袁紹找到韓馥說出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你要立劉虞,那你們立去吧,我不陪你們玩了,曹操說完就走人了。
韓馥、袁紹又給袁術寫信,被袁術拒絕。
經歷這些事情以後,韓馥開始佛系起來,準備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亂世中做個富家翁。然而韓馥沒野心不代表他的手下也沒野心,他的部將麴義與韓馥不合,發動了叛亂。韓馥帶兵討伐麴義,結果被自己過去的手下打的稀里嘩啦。
袁紹這邊看著笑得合不攏嘴,他一直覬覦韓馥的冀州,現在抓住時機,立刻與麴義結交。袁紹的謀士逢紀對袁紹說韓馥是個庸才,佔據著冀州也無用,不如聯合公孫瓚威逼韓馥,迫使他交出冀州。
袁紹半信半疑,但還是給公孫瓚寫了信,讓他偷襲韓馥,然後他又暗地裡派人去告知韓馥公孫瓚將要攻打他。
一聽這話,韓馥嚇得半死,滿腦子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
袁紹的使臣荀諶對韓馥發出連番質問,你能力、品格、背景、威望能比得上袁紹嗎?韓馥害怕間哪敢辯駁,只敢說比不上。荀諶一拍大腿說,那還不趕快把冀州讓給袁公,您自己做一個富家翁?
在怯懦這方面,韓馥比劉禪、劉表猶有甚之,他的手上明明有兵有糧,還佔據著冀州城,但一想著公孫瓚就要來攻打自己便怕的要死,糾結了半天,竟然真的決定將冀州獻給袁紹。
韓馥的屬下得知後紛紛勸說韓馥,說袁紹實力微弱,公孫瓚不足為懼,冀州內百姓數以百萬計,糧食軍備無數,為何要怕袁紹和公孫瓚呢?
可韓馥已經被嚇破了膽,誰的話都不聽,他讓出官位,搬出府邸,派兒子帶著自己的印綬送給袁紹。
袁紹得了冀州,卻沒打算放過韓馥,他故意重用與韓馥不合的朱漢,想來一手借刀殺人。朱漢很懂袁紹的意思,立刻帶著人包圍了韓馥的府邸,還打斷了韓馥大兒子的雙腿。袁紹想要留一個好名聲,所以利用完朱漢後,他又處死了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