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就在李奇微埋頭苦幹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前沿報告。
“長官,高浪裡發現了中軍的兩個主力團。”
“敵軍有對臨津江發起渡江攻勢的動作,南軍部隊已經與中軍交上了火。”
聽到戴恩的報告,李奇微立刻走到了沙盤前。
“高浪裡”
“這裡的確是最適合發起攻擊的點位。”
雖然此時的種種跡象,都表明中軍主力還在平壤以南地區休整。
但李奇微內心還是非常肯定:“看來,中軍不久後就會發起第三次戰役了。”
李奇微一邊看著沙盤,一邊隨口解釋道:
“從高浪裡再往東的的河道,呈現蜿蜒向南的態勢,中軍如果從這裡渡江,必然會遭到兩側南軍夾擊。”
“這屬於軍事常識,中軍不會不懂,因此他們不可能從這裡渡江。”
“如果中軍選擇不渡江,而是從江原一帶迂迴,他們的進攻漢城的路線就遠了,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做出應對。”
“如果我是中軍,也不會選擇從這裡迂迴。”
“而高浪裡地區的河道蜿蜒向北,不利於聯軍防守,卻適合中軍大部隊突進。”
“因此敵人渡江的地方,一定是高浪裡及其以西地區!”
“現在的交火,只是敵軍的火力試探。”
聽到是火力試探,戴恩立刻問道:“長官,那是不是馬上通知南軍,讓他們小心一點,避免暴露火力?”
“不。”李奇微擺了擺手:“趁這個機會,多殺傷一些敵軍有生力量和重火力可能更好。”
對美軍而言,南軍的重灌備損失多或少,根本無足輕重。
即使是南軍所有的重灌備加在一起,都還不夠美國軍工產業一天的產量。
要是能用這些裝備和南軍計程車兵,換取中軍的重灌備和士兵,李奇微做夢都能笑醒。
“傳我命令,立刻派出空中偵察機和轟炸機,只要發現敵軍聚集地帶,哪怕是隻有一個連,也給我直接進行地毯式覆蓋!”
“我們要發揮我們的火力優勢,儘量避免與中軍短兵相接。”
“能用炸彈解決的問題,就要用炸彈解決。”
“如果一噸炸彈解決不了,那就再來一噸,如果還不行,那就再來十噸!”
“直到讓所有敵人全都葬身火海!”
“是!長官!”.
大量的美軍偵察機開始在高浪裡一帶展開密集偵查。
然而讓李奇微詫異的是,連續多日的航空偵查,除了有零星敵人在活動以外,並沒有發現其他的中軍。
甚至之前的那兩個團,陣地也非常分散,根本就不像是要集中兵力突破臨津江的樣子。
李奇微鬆了一口氣:“看來是我們多慮了,敵人暫時沒有繼續攻擊的打算。”
戴恩點了點頭:“長官,中軍經過多日作戰,已成疲憊之師,他們應該也在休整。”
“而且現在停戰和談,也有中間人正在撮合。”
“按照正常推斷,我們應該還有一個月以上的休整時間。”
李奇微不屑的撇了撇嘴:“一句虛無縹緲的停戰要求,就讓他們停止了步伐,真是愚蠢!”
“不過不管中軍是怎麼想的,拖的時間越長,就對我們越有利。”
“告訴南軍,讓他們保持警戒,偵察機也要持續偵查,防止中軍突然行動。”
“是!長官!”
而就在c軍兩個團,在高浪裡進行佯動的時候,陳成興也在臨時指揮部內召開了作戰會議。
這次的會議,並不僅侷限於二總。
根據志司計劃,此次作戰分為西線和東線兩大戰場。
而4兵團是西線的進攻主力。
因此這次會議,除了陳成興和代表二總的羅平以外,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也在。
桌子前面,陳成興拿起了一份檔案。
“這是志司釋出的‘關於完成第三次戰役任務的指示’。”
“連續作戰,部隊的疲勞在不斷累積,因此第三次戰役註定是一個艱鉅的任務。”
經過之前的連續作戰,志願軍雖然取得了全勝,但是自身傷亡也不小。
各軍的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加起來普遍都在萬人左右。
哪怕陳成興在戰前做了大量準備,但依然有近七千人的減員。
晚上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即使穿著厚棉衣,也會很快被凍透。
讀了一遍上級指示後,陳成興說道:“關於跨過三八線的必要性,你們已經知道了,我就不過多複述了。”
“這次我們一定要響應中央號召,發揮刻苦耐勞的精神、連續作戰的優良傳統。”
“要加倍努力迎接困難,並取得最終的勝利!”
見陳成興在那裡一套一套的,李雲龍屁股底下就像有個釘子一樣。
“老陳吶,在座的都是老戰友,這些場面話就沒必要說了吧?這不是浪費時間嘛。”
“李雲龍!”陳成興一臉的嚴肅:“工作的時候要稱職務!”
李雲龍被這句話噎的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
不過旁邊其他人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哪怕在座眾人全都看過這份指示,對於指示精神不用多說也能照辦。
但是宣讀上級指示的這個流程,陳成興還是要做。
不過流程走完以後,會議的氣氛就不用那麼緊張了。
“好了,好了,不開玩笑了。”陳成興也笑呵呵的坐了下來。
“大家商量著來,商量著來嘛”
“實在不行,老李你來代也行。”
李雲龍沒有大力眾人的嬉笑,果斷轉移了話題。
“美國鬼子遭到了我們接連兩次打擊,現在見到志願軍恐怕就會害怕。”
“我看這個第三次戰役,不難打。”李雲龍一臉的自信。
“這是肯定的。”孔捷點了點頭:“之前美軍連退三百公里,要不是跑的快,早就給他們都吃了。”
丁偉也在一旁說道:“首長說過,帝國主義就是紙老虎,美西方集團現在是騎虎難下。”
丁偉的目光,很明顯要比李雲龍和孔捷的目光要廣。
“帝國主義集團一方面唯恐美國陷入朝鮮被消耗而削弱了歐洲的防禦,一邊又唯恐撤兵丟了面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