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隨著二戰逐漸落下帷幕,美蘇兩大巨頭也開始逐漸產生了對抗。
在朝鮮半島,日本的投降時,兩國約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
分界線以北由蘇俄受降託管,分界線以南由美國受降託管。
不過這條邊界線的劃分,絲毫沒有考慮朝鮮半島的人文歷史和地理。
只是隨意的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而已。
邊界線直接切開了無數的無數的村莊、河流和山脈。
有的人睡覺翻個身都會出國。
生活在三八線附近的平民,用了很長時間,才終於搞明白這條虛無縹緲的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
而美蘇兩國也以三八線為界,將北朝和南朝各自當成了在亞洲的橋頭堡。
他們開始不約而同的開始培養代理人,準備為自己大軍撤走後,繼續保持控制做準備。
不過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還沒散去,對於世界大戰的慘烈,無論是美國還是蘇俄都是心有餘悸。
沒人想在這個時候整出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來。
因此,兩國在朝鮮半島上的政策,極為默契的保持了一致。
他們各自約束著代理人,嚴令禁止主動惹對方。
美蘇兩國的底線,就是別讓對方把自己的代理人給吃掉。
基於此背景,美蘇作為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者,對各自代理人的軍事力量發展都非常剋制。
不過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1948年5月柏林危機爆發後,美蘇兩國之間的關係越發緊張。
在僅僅相隔一條三八線的朝鮮,雙方的矛盾衝突一直在不斷升級。
由於此時蘇俄的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地區,亞洲地區主要採取守勢,因此權衡利弊之後,stalin決定儘量緩和朝鮮地區的局勢。
蘇俄開始主動呼籲兩國共同從朝鮮撤軍,畢竟朝鮮不是戰敗國,美蘇都沒有駐軍權。
不僅如此,為了促使美軍撤離,蘇軍主動在1948年底把部隊全部撤出了朝鮮。
突然達到人生巔峰的北朝年輕領袖kim,心情難以言表。
蘇軍的撤出,意味著他從此不再是蘇俄的提線木偶,真正的成為了北朝實際控制人。
但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問題也撲面而來:北朝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弱了。
因為之前的限制,此時北朝只有兩個師的編制。
而且因抗日而大量流落在中國,已經加入g軍的朝鮮士兵,被蘇俄嚴禁回國。
只有部分抗聯國際旅的朝鮮軍官,可以以平民的身份進入朝鮮境內。
在蘇軍撤退後,北朝雖然有不少作戰經驗豐富的軍官,但是士兵和武器卻嚴重缺乏。
北朝的這兩個師,即使加上文職和後勤人員都不足三萬人。
處於一線作戰計程車兵甚至還有些人沒有槍。
與之相比的是南朝軍隊。
美軍幫南朝訓練了一支超過六萬人的現代軍隊。
這支軍隊裝備齊全,與美軍相比,他們唯一缺乏的,就只有坦克、重炮這類用於進攻的重武器。
除此之外,南朝還有一支超過三萬人的警察部隊,他們的輕武器同樣齊備。
最關鍵的是,南朝總統李承龍一直都堅持武力北進。
亡國危機迫在眉睫,因此在蘇軍撤離後沒多久,北朝就急迫的不停向蘇俄報告“南朝鮮正在三八線瘋狂試探,隨時準備侵略”的訊息。
同時北朝還希望蘇俄能支援武器,並同意北朝軍隊擴編。
此時,已經撤離北朝的蘇俄也發現美國確實有些過分。
而且北朝軍隊與南朝軍隊相比過於弱小,根本沒有自保的能力。
為了確保在北朝的代理人能維持政權,蘇俄很快就同意了北朝的軍事援助請求,而且還給的非常慷慨。
北朝開出的軍援清單,蘇俄照單滿足。
這份清單裡,甚至包含了先進的t34坦克。
確認武器有了,北朝又開始頭疼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軍隊,現在北朝沒有時間招募新兵從頭訓練。
而蘇俄一點也沒含糊,直接給北朝指了一條明路:去中國。
1949年5月,就在渡江戰役如火如荼的時候,北平來了一位焦急的外交使者。
使者帶來了kim的親筆信。
他請求將原朝鮮戰士返還朝鮮。
然而北朝敢開這個口,也確實有他的底氣。
信中提及的往日情分,並不是一句客套話。
當年在東北戰局最危險的時候,北朝為東野南滿部隊提供了安全的大後方,收納了一萬多傷兵和十幾萬戰士家屬。
同時北朝還為南滿部隊提供了超過二十萬噸的物資補給,其中包含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
這為東北的解放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雖說當時北朝處於蘇俄的掌控,大部分功勞應該算到蘇俄頭上,但不管怎麼說,的確是朝鮮人民提供了幫助。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北朝在危難的時候幫助過中國,現在日子好起來了,北朝求助,中國自然也要全力提供幫助。
因此中央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北朝的請求。
不僅如此,中央不但把部隊劃給了北朝,連同武器裝備也一併送給了北朝。
本來幾乎是一窮二白的北朝,一下子擁有了一大批先進的蘇制裝備,和幾萬名身經百戰的精兵。
北朝的底氣瞬間變得無比的充足。
六月份,美軍從南朝撤離。
七月份,齊裝滿員的朝鮮師開入境內。
再加上從蘇軍撤退後,北朝就一刻不停的爆兵,此時北朝已經有了一支相當像回事的部隊。
不過雖然南朝看起來無比廢物,北朝也不敢輕易發動攻。
在攻擊之前,北朝必須要徵得老大哥的同意才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