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王牌飛行員

第567章 Creusot400衝壓機,蘇日哈勒欽河空

方文走進廠房中。

廠房內頂部天窗透射進來的光束,照射在空氣中漂浮著細密的粉塵上。

而光線所至,就是今天的主角,creusot400衝壓機。

那是一臺巨型四柱式衝壓機,機身佈滿複雜的齒輪、管道和鉚釘結構。

頂部懸掛著起重裝置,帶著勾環的鏈條垂落掛在機器上面,機器正面可見有些模糊的金屬銘牌。

方文看著這臺裝置,心裡恨不得馬上開機,用機械感知來了解下其內部構造和執行情況。

負責本次交易的技術工程師勒梅爾介紹道:“這就是creusot400,液壓式輔助衝壓機,液壓式衝壓機是種新技術,目前只有西門子.舒克特公司和美國的伯利恆鋼鐵公司有這種技術。我們仿照伯利恆鋼鐵公司的技術研發了這款衝壓機。”

方文驚訝道:“那怎麼沒有繼續使用?”

勒梅爾解釋:“液壓式衝壓機是以液壓柱塞泵提供壓力,透過液壓缸直接驅動衝壓滑塊,可實現“慢壓”,適合成型複雜曲面零件。但是.”

勒梅爾下意識看向杜邦,在考慮要不要將實際情況說出來。

杜邦點頭,隨即,他繼續道。

“它的動力效率低下,能耗過高.”

在其講述下,方文明白了為什麼creusot400處於閒置狀態。

這玩意,和未來的液壓式衝壓機比,非常原始。

再加上是施耐德公司自行研發的初代液壓式衝壓機,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大問題是:動力效率低下,能耗過高

液壓泵在使用過程中,因為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大量能量以熱能形式散逸浪費,也讓機器溫度大幅提高,必須透過水冷方式降溫。

而從電機驅動液壓泵到液壓缸輸出壓力存在明顯延遲(約 1-2秒),無法實現機械衝壓機的“瞬時爆發力”,導致衝壓速度遠低於機械傳動機型。

它的工作效率為每分鐘僅 1-5次,而同噸位機械衝壓機能達 10-20次。

它還要大量電能支援,需持續運轉大功率電機維持系統壓力,即使停機狀態也需保持低壓迴圈,單位工件的能耗是機械衝壓機的 2-3倍,對工業電網不穩定的地區極不友好。

第二個問題是:精度控制差,穩定性不足

因為是‘慢壓’成型方式,需要工人有非常熟練的操作,不然會產生壓力波動,導致實際衝壓壓力偏差±5%-10%。

加工厚鋼板或高強度材料時易出現“欠壓”(工件未成型)或“過壓”(模具損壞)。

定位精度低:液壓缸活塞的運動精度受密封件磨損、油溫變化影響,滑塊下行終點位置誤差可達±1-2毫米,而機械衝壓機僅±0.1-0.5毫米,因此無法滿足精密零件(如炮彈彈體、飛機蒙皮)的加工要求。

簡單說,這只是個實驗機,不光能耗高,維護成本高,操作難度大,還無法進行匹配性大規模生產。

所以才會被封存,不再使用。

方文心中的興奮在聽到這些解釋後,逐漸冷卻。

特別是聽勒梅爾說不能用來衝壓彈體和飛機蒙皮,他很失望。

自己買衝壓機不就是為了能夠自行生產彈體和飛機蒙皮嗎,如果這都做不了,買來有何意義。

但他也聽出來了,對方說的不是絕對,而是操作難度很大。

為此,方文決定親眼看看裝置的執行情況。

他出聲道:“可以開機執行下嗎?我支付開機和衝壓過程耗費的費用。”

“可以。”杜邦點頭,讓勒梅爾去找人。

半個小時過後。

勒梅爾帶著一隊技術工人過來。

他介紹:“這些就是以前用過creusot400衝壓機的人,我讓他們按照以前的工作流程開始操作。”

方文點頭,目不轉睛的看著。

工人們接通電源,啟動液壓裝置。

這個過程有點慢。

過了陣,裝置啟動,他們拿來衝壓件開始演示。

等第一個衝壓機演示完成後,方文出聲道:“我想參與衝壓製造過程,可以嗎?”

杜邦愣住,沒想到擁有泰山航空的東方富豪會想要親自操作機器。

“當然可以,但我建議你不要接觸衝壓件,就操作液壓泵控制器。”

方文同意了,隨即,他與工人們交流一番後,開始。

方文走到液壓泵控制器前,金屬操作檯邊緣因為長期沒有保養而有點點鏽跡。

幾個黃銅旋鈕上刻著壓力刻度(0-400噸),旁邊的壓力錶指標還在微微顫動。

“左側旋鈕調壓力,右側控制滑塊行程,踩下踏板啟動,鬆開即停。”老工人用帶著濃重本地口音的法語提醒,指節粗大的手在旋鈕上虛按了兩下,“這機器脾氣怪,壓力超過 300噸就容易‘喘氣’。”

方文點點頭,暫時沒有開啟機械感知,而是按照衝壓要求,擰動左側旋鈕至“200噸”刻度。

他沒有立刻踩踏板,而是盯著壓力錶觀察——指標在 180-210噸之間小幅搖擺,正如勒梅爾所說,壓力穩定性差。

“要等指標穩住嗎?”他問。

勒梅爾在一旁搖頭:“等不到的,液壓油在管子裡‘跑’,得憑感覺進行操作。”

方文忽然笑了,這場景倒像他早年修飛機發動機時,對付那些老掉牙的節流閥,來自波音的機械師們說過同樣的話:精密儀器靠資料,老夥計得靠“手感”。

他深踩踏板,同時啟動了機械感知。

瞬間,他與這臺裝置連線。

右側的液壓柱緩緩下行,當滑塊距離工件還有 10厘米時,他敏銳地捕捉到壓力錶指標的一次微小上揚,幾乎同時鬆開踏板。

“咚——”一聲悶響。

工人們上前卸下衝壓件——一塊 3毫米厚的鋼板被壓出了炮彈彈體構件。

老工人用卡尺量了量,眉頭忽然皺起:“誤差……不到 0.8毫米?”

勒梅爾快步上前,親自複核後瞳孔微縮。

剛才工人們操作時,同樣 200噸壓力下的誤差至少 1.5毫米,這已經是這臺機器能達到的最好水平。

“再試一次,300噸。”方文的聲音裡帶著一絲興奮,指尖在旋鈕上轉動的速度快了些。

第二次衝壓,他故意等指標晃到低谷時踩下踏板,在滑塊接觸工件的瞬間,突然將壓力旋鈕往回撥了 5度。

壓力錶指標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按住,竟在 300噸刻度處穩住了半秒。這次的工件是彈體中段的弧形坯料,勒梅爾用塞尺量過縫隙後,突然對著方文豎起了大拇指:“你找到它的‘心跳’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