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布包和錢,宋妙沒有隨身帶上,而是返身回房,將其收進一隻小小木匣裡,方才再度出來。
她問了回靈河鎮的具體安排,等得知那老鄉是能帶路的靈河鎮人,屆時韓礪等人會提前回官驛收拾東西一併出發,在未時中之前抵達渡口等候船隻,便問道:“那要幾時才能到衛州城?”
“就算走得再快,要趕著的話進城也得半夜了。”那拎鴨的同鄉道。
大魏尋常並不宵禁,按著韓礪素日行事,肯定是要連夜進城的。
但衛州畢竟不比京城繁華,這麼晚,多半已經沒有什麼吃食賣了。
幸而可以捎帶乾糧,過了午時才出發,也還來得及吃一頓飽飯。
宋妙本是打算出去採買,此時見得送來了幾隻鴨,索性隨材做菜,先叫了大餅過來,安排他去燒水預備殺鴨燙毛,又同那李阿婆與靈河鎮人道:“二位都要帶路,不好餓著肚子,一會一起吃一口吧。”
李阿婆道:“那韓秀才公也叫我跟小娘子打個商量,問能不能幫著給大家做一頓午飯,把我們兩個也預上,只我有些不好意思說。”
來往幾次,宋妙也有些知道這李阿婆性子了,便笑道:“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倒也不白吃——鴨毛難除,我還怕時間緊,大餅一個人忙不過來,阿婆若是得空,幫著拔一下毛?”
那李阿婆頓時極高興,道:“我正閒著,哪有不得空的!”
一時邊上那同鄉也忙道:“叫俺也搭個手罷!俺慣會做這個!年輕時候,還常去流水席面上打下手,專管殺雞殺鴨殺魚哩!”
這同鄉也是個老嫗,姓黃,比李阿婆要年輕個幾歲,先還不怎麼說話,等開了口,搭幾句,一聽也是個爽利的。
想也知道,從靈河鎮來滑州的這條道本就麻煩,水路山路再水路,天不亮就要出發,忙活一天,又要趕著回鄉,折騰得不得了。
若不是說做就做、不怕辛苦的,遇得這樣天氣,只怕早在家裡休息了。
說話間,三人去了廚房。
一路閒聊,宋妙這才知道那黃阿婆身世。
原來她前年走了丈夫,幸而還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跟著大女婿去了京城謀生,小女兒心疼老孃,小女婿也是個通情達理,就把岳母接來家裡照管,老人也幫著看看小孩,做做家務什麼的。
“俺那小女婿做點小生意,買了鄉下人養的雞鴨回來鎮上賣,好容易這兩年日子好些了,誰曉得這次發大水,把他那放雞鴨的棚子給衝了。”
“因雨水不停,俺女跟女婿打鄉下收回來的好幾批貨攢在一起,還沒來得及賣,結果一下子全跑出去了,急得人險些氣都喘上不來!”
她說起家裡事情,長吁短嘆,指著籠子裡那幾只鴨子道:“找回來三四十隻都是這樣的麻鴨,說是才養了三個來月,膽子小些,不敢走遠。”
“到底怕過一陣子夏天又發大水,再把棚子衝了,又因家底都拿出去壓貨了,米麵都要見底,俺聽得人說滑州城中樣樣價貴,就想著把這些個帶出來賣了去,指望多得些本錢,支應過這一陣。”
那李婆婆聽一句,嘆一聲,最後道:“我原以為我們種田種地難,總羨慕你們養雞鴨鵝的,原來也不容易。”
“條條蛇咬人,這世間哪有容易的事!”黃阿婆也“唉”了一聲,“只盼能多點子本錢,等水澇過了還做回雞鴨生意——除卻這個,也不會旁的,就怕本錢不夠!”
宋妙聞言,把滑州正招募勞力挖河修堤的事情說了,又道:“十文錢一個人頭,阿婆女兒女婿到處鄉下收雞鴨的,想來熟悉各處情況,若能拉上百十來個人,也是一吊錢的賞金,雖是辛苦些,總比什麼都沒有的好。”
黃阿婆來得匆忙,還不知道這個訊息,聽得宋妙一說,忙不迭追問詳情,一時直拍大腿,道:“還有這等好事!”
又去看一旁李婆婆。
後者自然幫著解釋,又道:“我也正急著回去,一心要吃到這個錢哩!”
三人說話間早到了廚房。
官驛的灶上是常備熱水的,大餅正要殺鴨子,但他到底年紀小些,從前幫工的多是白案,跟了宋妙這一向,做的多是魚、豬之流,此時提著鴨子,殺起來頗有些忙亂。
兩個老嫗立時上去幫忙。
見此處無需幫手,宋妙盤了一下,便交代了一聲,自己折返出了門。
鴨子乃是水禽,尤其眼下又是水澇之際,小鴨在黃濁水裡頭遊啊遊,身上更容易裹帶一股騷味同水腥味,要是處理得不好,很敗人胃口。
尋常一般是用焯水之法去其腥臊,但宋妙覺得本就是嫩鴨了,再焯水,鮮味跟肉味都要被焯沒了,倒不如拿其他東西去壓一壓。
官驛裡頭還有濁酒,一二文就能買一碗,完全可以以酒代水來燜,但單用酒來壓那味道肯定不夠。
她家吃鴨,除卻肉質非常好的可以拿來燉湯,或同筍乾取其濃鮮,或下白果得其清香,其餘時候,多是煸炒。
尤其夏秋之時,和那仔姜同炒,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此時雖然將將要入夏,還不到時候,但非常湊巧,她前幾日就聽得官驛裡有行商同人商量價錢,正是賣的仔姜。
她轉到前堂,果然見得那商人正跟幾個手下坐著說話。
她上前打了個招呼,笑問道:“前日恍惚間聽得一句,說是員外運的貨裡頭有仔姜,卻不曉得願不願散賣的?我買不多,只要五六斤。”
這一隊十二三人,打頭那個是南邊來的行商,本是要往京城去的,不想道路斷了,滯留在此。
那貨物裡頭旁的也就罷了,另有些卻是時鮮之物,尤其一樣原是連泥帶土的仔姜,不能久放,行商發愁得很,正想方設法把東西在滑州城中散賣了,免得虧損太過。
彼此都是住在官驛裡的熟面孔,尤其宋妙手藝,近來每每到了晚飯那一頓,都要香得一堂吃飯的人無處可逃,那當頭行商自然認識。
他被問到頭上,忙把手裡賬本放下,應道:“賣的,賣的!若是小娘子要,就給你便宜些,都是熟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
京畿一帶的仔姜至少要六月才能吃,這樣南邊來的早季候食材,再如何算便宜些,依舊是個高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