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記事

第55章 54丹心汗青

雖秦時慣用青銅稱呼如今銅器,但實際上,他們正用時,也是仿如黃金一般燦燦的,所以才叫“古金”。不過因古金時日久了會變成青色,她稱“青銅”,上下也都能懂。

秦時饒有興致地小心看著:“此處不是制冊處嗎?這銅是做什麼的?”

考工令大聲回稟:“此處有夯土模具,乃取黃土層層夯平,上壓竹製模具備形。而後將燒製銅液澆鑄……”

他指了指正在往上方孔洞處小心灌銅液的工匠,又往前指了指正在打磨的匠人:“此處乃制書刀處,夯土脫模後邊角不齊,仍需細緻打磨方可使用。”

說罷,又殷勤的小跑幾步,從一旁的木盤中取出兩支書刀來給秦時看。

小小書刀黃銅燦燦,頗有些分量。

最上方是一處圓環,大約是方便掛在腰處。下方則像略細長的小刀模樣,但並不鋒利。

秦時常在刀筆吏腰處所見,一支竹管內建毛筆,另一樣則是書刀了。

記錄文字時,毛筆蘸墨書寫在竹簡上。

若錯了字,則用書刀小心颳去。

書寫在冊,冊即為竹簡。

刪,則為用書刀在竹簡上刮。

她日日能見刀筆吏,可這還是第一次將文字象形一般呈現在眼前,而後忍不住輕微抽氣——

文明與傳承,幾千年後仍在持續,這是何等靜默無聲的偉大。

再看看左側工房,考工令已經又殷勤解釋:“工房後乃有廣院,匠人們需在大處劈砍巨竹。”

恰好有剛劈砍好的一筐竹片被送進來,流水線作業令它很快就被送至精造處。

先是在模具處用鋸刀拉模,去薄,再將竹片一一打磨均勻相同。

秦時跟隨流水線的步驟向前看去,匠人們已經熟練地再將竹片排列整齊,墨斗畫線。

在每一片上墨斗線的兩側造出缺口,中間鑽出小洞來。

而後則用炭火加上茶籽餅,再將竹片整齊擺放在甕口,竹片的青皮外很快便因烘烤生出了密密的水珠。

乍一看,像是竹子生汗了一樣。

“原來,這就是【汗青】啊。”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

秦時目不轉睛地看著。

考工令不明所以,不知烤汗青有何可看,還當貴人對此流程略有不滿,於是又殷勤介紹道:“此乃烤竹簡。”

“尚書、御史等造冊,向來多用此冊。因其能長久儲存不腐爛,正和典籍傳承。”

又指一指另一側:“前方還有蒸竹簡。”

“乃取薄竹片上鍋蒸制晾曬,竹片輕薄柔軟、便捷易攜,且字跡清晰不易開裂,讀書翻閱時常用。”

【橐龠:古代風箱】

此時已經有單個吹火筒了,但因為大多都是木製的,所以如今考古是考不出來什麼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應該也沒用過吹火筒吧,我自己都覺得在記憶裡冷門了)

【考工令:少府屬官。負責製作宮廷所用的各種器械、工藝品等,包括兵器、車輛、禮器等。】

【烤竹簡不容易做,略厚實沉重,容易烤壞,對工藝要求高些,但儲存很久,適合寫史書典籍等。】

【蒸竹簡就薄薄一片片,很輕便,蒸制過程也不容易失敗,適合大量用,經常被翻閱的書籍用。】

【冊】和【汗青】文中都解釋了,汗青也可以做鮮竹瀝,接下來提一下。

寫完這本,假如我光滑空空的腦袋中還留有知識,請叫我【荊棘百科】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