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校的三好學生

第53章 一方寧和,一方惡生

如果用蒸汽機的執行來比喻一個國家、集團、社會對於戰爭和貿易所產生的狂熱,那就是:燒開的蒸汽具有著龐大動力,但要利用好這個動力,需要精妙的結構設計。

在武飛設計中:出關是“狂熱”對外的一次活塞推力,而回關內穩定經濟,就是向內的一次活塞推力。南疆軍商集團就如同火車一樣“哐哧哐哧”向前進了。

29年初,在雍雞關北部,也就是關內百里的範圍內,新一輪的軍墾開始了。而這一波軍墾,不再只是一些谷地,還有一些山坡坡地。勞作的農人帶著圓錐斗笠在在山坡下耕作。

此時在山坡上,新種植了一片片茶樹。隨後在較緩的坡度上,種下類似於花生的作物。由於降水量還沒有確定,所以最下面的山腳處,僅僅是隻有幾塊少量梯田在進行實驗,因為梯田所需的勞動力投入,是平地上四五倍之多。

根據宣衝從系統中獲得的歷史知識:最早的梯田記錄是在南宋時期,至少蜀漢還是沒有這種生產能力。

中原地區的平地不開拓,偏偏跑到山裡面花費四五倍的勞動力開梯田,這是腦子瓦特了嗎?——只能說戰亂讓中原的多餘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跑到山裡面開拓邊角料了。

29年後,武飛親自跑了一下雍雞關關內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山頭,領略了一下什麼叫做崎嶇鐵疙瘩。感慨為何大爻地方上的司空、司徒不可能對此地建立戶籍檔案體系,因為這兒距離天翅城也太遠了,那邊的豪吏們也過不來。

武飛騎在鬼車上在一個個山頭上飛的同時,在腳下是一批批奴隸在撬動山石,給這山頭進行階梯化改造。奴隸們在皮鞭催促下勞作,而提著刀的武家軍則是在山周圍掃蕩野豬和黑熊。這些山裡生靈們,是頭一次遇到這麼多人進入這片荒涼地方,被人煙氣所驚。

而山氣也隨之波動,在奴隸們勞作時,偶爾就抖動一下,巨大的落石滾了下來。然而隨著武家軍招募工匠,在山頭上樹立起“奠基碑”,山也就穩定了下來。

這些奠基碑上寫著守山人的名冊,即昭告此地山川,此次入山是來常駐,並不是胡亂搞一通就走了,未來守山人和其所在一族生老病死都在山中,每年祀禮,都會上祭天,下拜土地。山脈在聽到這樣的許諾後,於是乎安靜了,默許了現在的舉動。

山是活的,對於祂來說,山中野獸精怪是祂所養的寵物,外來者進入後亂搞掠奪,山自然是不開心,但是如果人進入山中願意來做兒子!生於此,葬與此,山會很高興。因為人煙有助於興盛。

過去山裡面沒有人,不是山不想,而是人不願意留。上古人皇曾到山中煉藥,但也都只是留下足跡,隨後離開了

至於為什麼人道在過去沒浸潤到這片山水中,武飛計算後給出解答:開拓梯田的花費太多了。當然,花費是一個問題,梯田開出來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收稅!

治國不是前世的治理遊戲,一塊地拿下後,就百分百的給投入資源的人提供“資源”“人口”。現實就和與南疆蠻夷做生意一樣,投入善意誠意,最終可能是遭遇他人不認賬的。

一個集團想要出臺一些惠及某些個體的決策,且想要讓這個決策長久下去,就必須要考慮政策末端能夠回饋給集團的利益。否則下達決策註定是不長久。

故宣衝在設定這些坡地梯田時,同時開始了修路。用牛車託運河裡鵝卵石,鋪設在了山間那些被拓寬的泥濘道路上,形成了可以供給牛,驢等牲畜車輛行走的道路。而這些是,小山頭能經濟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未來收稅的基礎。

所有山坡梯田都是按照種植園模式開出來,動用大量奴隸人力掃清了山中的野獸和豺狼,隨後一磚一瓦的營建出來的,種植園的管事們都是武家軍守住了幾十年壅雞關現如今退下來的功勳老卒。

這些種植園的管事並且還有多位兒孫在行伍中,可謂是上面有人,下面有幫襯。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幾十年後這山村小社會必然會越來越封閉,從山主到普通山民都會對外界抱著戒心,若是山外那些他們不認識、不熟悉的稅官想要找他們徵稅,亦或是進行制度調整,八成是脫了衣服亮出傷口,一句“艹xx”開場,耍橫。

締造這一切的宣衝清楚,自己不能收人頭稅。如果自己按照人頭稅來,雖然前幾年這些山頭上的種植園主還會給自己面子,但是幾年後就會偷奸耍滑了。

宣衝還要給每個山立碑,以約法的形式固定他們同山外的將軍府相互交往的義務。

…歷史資料被翻閱…

在連篇累牘的史料中,“大明軍戶”基本上是一個失敗的政策,到了後期其江南北邊所有區域軍戶衛所的糜爛基本上被公認。但是!這個制度在一個地方運轉的頗為穩定。那就是在西南。

軍戶制度在西南,可謂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直到幾百年後,宣衝出生前幾十年,國勢處於蟄伏階段,邊疆各處都有一些逆子在蹦躂時,唯獨這裡的老表們在面對外面更加複雜的族裔關係,以及外部勢力群魔亂舞下,如同定海神針一樣穩定。

因為大明軍戶在這個地方呢有一個小小改進。軍戶衛所們開始和當地土司制度進行趨向演化了。明清兩朝廷對於這個方向上任命土司們管理時,並非是郡縣制。而是派遣一個軍事經濟專員官僚,透過控制茶,鹽等經濟資源,來保持這些地方上的羈縻。

前世明清時的邊塞官僚對於當地土人是這樣懷柔鬆弛管理,對遷移到此處的國族軍事墾拓單位,只能說是更加懷柔,用養冊封騎士領主狀態在散養軍戶們。

反觀江南和北方的軍戶糜爛,本質上是本土利益集團浸染治理體系給破壞的。一方面本土大地主侵吞軍屯土地,而另一方面,還在對日益地主化的衛所軍官交人頭稅。衛所已經朝著地主模式趨同進化,無法保障軍事實力了。

宣衝在翻閱完畢資料後,大致明白該怎麼設定管理了。

直轄,軍管,經濟上和指定的將軍府官商直接對接。

…系統在批改…

在山溝中,武飛領導著一群老卒們開始照著地圖介紹每一座山分割出來的界限,並在一些道路入口處宣佈此處就是稅關點。

並且武飛對老卒們講解:這些關卡上的守關人員,是由這些屯長們投票決定,然後由將軍府過來抽籤,分別插入各個關卡。而守關的薪水則是每年由將軍府派來的特派員來分發。

這些老卒們對體制介紹毫無任何感覺一個勁點頭說:將軍英明。

武飛心裡暗暗嘆息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治理的自覺。”——在確定沒有任何人對自己插話參與討論後,武飛收起了想要從中選拔能協同治理的人才的心思。

但是,隨著接下來武飛根據這些老卒們的功勞來任命屯長時,個個就眼巴巴望著武飛了。畢竟有的山頭在開發過程中可以墾拓的梯田多,有的山頭少。而現在定下來的屯寨,就是他們的未來兒孫過活的家產。

因為按照將軍府中所定的,這些屯長權力可大哩。只要不在婚喪嫁娶上違背禮制,就是這個山頭上的土王。

至於交稅嘛?各個山頭上所有山貨貿易都是有專員特辦。而專員要負責的就是這些道路上的稅關人事。進山的幾條路是唯一的,卡住這些出入口,就等同於卡住山裡通往外界的脈絡。啥,繞開厘金卡,不走官家修的路,想要靠著人挑擔把山貨帶出來?嘖嘖,肩膀上的擔子可不是一般重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