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死鬥,一刀斬殺。踏浪刀法償還進度+143,當前償還進度:1782/10000。】
眼前水墨小字浮現,鄭均不由撥出一口氣來。
一百四十多點。
比尋常蓄氣武者,多了一倍。
還算不錯。
這麼來算的話,那元一真人下山帶著的七名……哦,現在是六名。
六名弟子,每人能提供140點左右的償還進度:這六人中或許有高手、或許也有低能,就當每人平均140點吧。
這六個蓄氣,就有八百四十點進度。
而元一真人本身,也是實力斐然,乃是外罡武者。
不過鄭均並沒聽說元一真人的踏浪刀精湛,只聽說執法長老雲天道人乃是踏浪刀法圓滿級的選手。
不過這樣也好,雖然收穫低了些,但勝率更大一些。
若是自己真能將其斬殺,那麼估計保底也有3000點償還進度……
不,按照斬殺孟閒的進度來看,或許一下子能飆升5000點!想到這裡,鄭均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那句老話說的真不錯,殺人放火金腰帶啊!對於鄭均而言,與其老老實實的習武泡藥浴,還真不如殺人來的提升快。
尤其是殺境界比自己高的武者,越級挑戰那種。
殺境界與自己同等的也行,只不過提升太慢。
而殺境界比自己低一階的,則是不如練功。
而殺尋常人,則是一點收穫也都沒有。
“這‘大道武書’名字有些不太契合,不如說是‘債主名單’比較契合。”
鄭均心中暗忖,感覺這金手指的名字不太合適。
殺老登,爆金幣!
鄭均撥出一口氣來,望向周圍看向自己的縣兵們,十分淡定的開口道:“如此,諸位看清楚了嗎?”
半晌,也沒有什麼答覆。
只是一片鴉雀無聲。
直到半盞茶後,兵卒們才如夢初醒,紛紛出聲詢問:“鄭師,方才揮刀之時,我有不解之處,還望您能解答……”
“鄭師,那賊子踏步向前,揮刀角度頗為契合刀法中所言的‘踏浪’,您為何能夠如此輕鬆……”
“我有一問,關於……”
“……”
兵卒們踴躍問詢了起來,對於此招,表現出來了極大的興趣。
是的。
無論是那滄海派弟子的驚天巨浪,還是鄭均輕描淡寫的一刀。
都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讓他們對於踏浪刀法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不少。
沒有人,會嫌棄自己不強的。
尤其是這些前來參軍的鄉縣子弟。
畢竟能夠在軍中入職,大部分人的家中都是不怎麼富裕,學不起強悍武學。
入了軍中,軍中傳授的‘聚氣功’和‘槍林刺’,已經足以讓他們欣喜若狂了,而如今鄭均傳授了踏浪刀,更是讓他們陶醉萬千。
畢竟踏浪刀,可比那什麼狗屁槍法要強悍許多。
鄭均望著踴躍求學的兵卒們,不由點了點頭,開始挨個進行解答。
同時,他也要幹一件別的事。
採購寬背大刀。
黑山衛日後的軍需,需是這種大刀了。
長槍可以防備騎兵,結成軍陣,可擋騎兵突進。
但黑山縣多是山地,騎兵只有在部分時間有用。
而黑山縣的交戰,要麼是守城、要麼是進山剿匪。
因此,使用寬背刀,自然是有不小的作用的。
而且,鄭均的想法也不僅如此。
唐代,有陌刀隊。
一刀下去,人馬俱碎。
而這寬背大刀,其實更像是加強版一些的陌刀。
只是手柄短了一些。
無所謂,鄭均採購的時候讓他們加長一些便可。
能起到差不多的作用,只不過在這個玄幻世界,雖然加強了陌刀隊,但對手的騎兵也是加強,具體如何,還不好說。
但鄭均覺得,應該比老套的長槍前抵要有用一些。
而加長手柄,讓寬背大刀做到如同陌刀一般的形式,對原本的踏浪刀法並無半分影響,不似鄭均這般,改變巨大。
而鄭均現在用起來已然是遊刃有餘。
畢竟踏浪刀法已經圓滿,無論是用什麼刀,甚至用劍,鄭均都能隨意施展出踏浪刀法的真諦。
而對於兵卒,他們沒有‘大道武書’,鄭均也不指望他們能夠大成、圓滿了。
可以精通,就已經足以應對不少問題了。
楊俊站在一旁,望著踴躍的縣兵們,眼神流動,心中不知在想些什麼。
而蔡勳也是在兵馬司朝著校場望去,望著滿場的兵卒齊齊稱呼‘鄭師’,彷彿將這朝廷的兵馬司變成了鄭均自己的兵馬司,不由笑了,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笑容。
“鄭三郎如此,大事可成!”
蔡勳在心中想著,同時也來回踱步,思考問題。
鄭三郎,能度過那滄海派元一真人的這一關嗎?
作為蔡家子弟,蔡勳自然明白家族用意。
和鄭均想的一樣,一次考驗。
自家九妹蔡安筠之所以在外瞎胡鬧,一方面是她從小最喜那些江湖故事,此番入了‘江湖’,當然要行俠仗義,當個女俠。
另一方面就是家族也是有意不讓她去。
每次當蔡安筠想要去黑山縣的時候,立馬就有一件事情爆發,需要她這位女俠主持公道。
於是,她也只能留在當地,解決當地的糾紛。
蔡勳也很清楚,家族這一舉動要做什麼。
沒時間了!
神武皇帝的狀態越來越不對勁兒,上個月神武皇帝除卻下詔,令齊王持尚方劍,平定天王山,又令兵部尚書,通竅巔峰的林伯淵總督宣州兵馬,剿滅流竄的賊寇大義王張本功。
除此之外,神武皇帝本人甚至還親自御駕,往嶺南諸州而去。
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去針對南方的元丹武聖家族,陳氏。
這陳氏,雖然與當時南楚皇族的姓氏相同,但並非是分支。
也未曾參與謀逆。
畢竟陳乃南朝大姓,同姓也是十分正常。
有這些訊息可以作證,神武皇帝現在也是十分憂慮,擔心山陵崩後,大周朝廷去處。
一百餘年前,神武皇帝便開始謀劃,將自己早夭的幾個皇子後裔分封到諸州下面的郡中坐鎮。
例如這博州的長陽郡王李佑,便是神武皇帝已故第二子的四世孫,也就是神武皇帝本人的五世孫。
封在長陽郡,有整個郡的食邑。
這長陽郡王不能直接插手長陽郡的治理,但長陽郡的稅收,則是盡數歸於長陽郡王。
除此之外,長陽郡王還有三營的兵力。
分別是左營、右營、和中營。
每營一千八百人,乃是極為強悍的武裝力量。
神武皇帝這千年以來,共有二十八子。
只不過陸續凋零,早年那些未能凝聚元丹的兒子,早就已經壽終‘早夭’。
而在三十餘年前,神武皇帝便陸續將除卻太子之外,其餘諸王分封各地,震懾四方。
齊王,封在青州,防備青州豪強。
秦王,封在西北,守住帝都門戶。
楚王,鎮守南疆,警惕南妖庭與南方世家合作。
燕王,立於雲州,雲州有三十萬邊疆將士,同時直面北妖庭與北戎。
而趙、晉、梁、魏四王,也是各有封地。
只不過重要性相比於前四王,差了一些。
至於長陽郡王李佑,聽說修為稀疏平常,不過外罡。
雖是皇族血脈,有真武法相血統。
但,君子之澤,三世而衰,五世而斬。
帝王血脈,也類似。
五世孫,也到了第五代。
血脈之中來自神武皇帝的修行加持大幅減弱,已與尋常人無異。
而這皇帝血脈,也沒高貴到哪兒去。
至少這些子嗣,大部分都是以資源填補灌注。
與尋常武者相比,自然是差勁至極。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