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情緒氛圍之中,晚間,外圍市場的美股走勢,也是繼續高開高走,重新整理新高,給與了國內金融交易市場後續走勢更高的預期。
而在美股走勢的繼續刺激之下。
9月6日,週二,早上,市場還未開盤交易之前,兩市的投資情緒,已經持續高漲,到達了一種火熱的狀態。
“特麼的,美股又又歷史新高了啊!”
“不說不說,外圍市場走勢的確是很強,而且強得有些變態。”
“可不是嘛,啥時候咱們大A才有這種盛況啊,但凡是調整,隔一兩個交易日,必然收回繼續創新高,簡直了,已經牛了十多年了吧?”
“從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美股就開始走牛,直到現在。”
“屬實牛比,08年金融危機也沒有造成太大得損傷。”
“還是投資美股舒服,拿著不動就行了。”
“主要是根本不用擔心承接買盤資金的問題吧?這天然可以虹吸全球各地市場的資金,不過其實美股市場的估值,還是很合理的,沒有特別高估,一切目前來看……都還在合理範圍之內。”
“那自然是如此的,不然你以為全球那麼多對沖機構,都是擺設嗎?”
“敢於做空美股的,那是真勇士。”
“這還有人敢做空嗎?”
“有的吧,有些對沖基金,應該會建立一些空頭頭寸。”
“可我就是感覺美股始終有見頂的風險,看上去……怎麼都是頭部的特徵。”
“之前也有人這麼說。”
“去年、前年也有人這麼說過呢,不過真的敢於將想法付諸行動的人……恐怕墳頭草都幾丈高了。”
“那倒是,其實美股別看什麼K線走勢,也別看什麼基本面。”
“對的,一個字,牛就行了,漲就行了。”
“話說,有昨晚美股走勢的刺激,今天市場會怎麼走啊?繼續延續昨天,還有上週五的走勢,繼續上漲嗎?”
“肯定繼續上漲啊,這還有疑問嗎?內外利好都充足,沒道理不漲啊,而且滬指都已經突破3100點了,明顯做出了向上的方向選擇,這樣的選擇下,市場個股,以及各大核心主線板塊,就必然是要跟隨的啊。”
“我也覺得會繼續大漲,其實感覺我們國內的市場,現在也有點進入良性迴圈的態勢了。”
“嗯,差不多是這樣。”
“滬指繼續往上突破,突破到3500點,那麼,牛市就來了。”
“你這想的也太遠了吧,這才剛剛突破3100點呢,你就開始想3500點了。”
“這到3500點,也沒有多少空間啊,就不到20%就上去了,感覺權重一拉,沒有多少難度啊。”
“說起來容易,實際走起來,不知道多困難呢。”
“2600點到3000點容易,3000點到3500點區間,恐怕要想突破,還是很難的。”
“還是先看區間震盪吧,這個時候,盲目樂觀是要不得的。”
“也不能說盲目樂觀的,仔細分析,我發現現在市場的好多核心主線,實際上基本面情況,的確存在反轉的特徵了。”
“比如說……”
“比如說大基建這條線,在全國樓市如火如荼的這種情況下,基本面沒有反轉嗎?看看現在的房價,都漲成什麼樣子了,比如說白酒、白電板塊,隨著樓市的復甦,也明顯有行業復甦的跡象啊,還有智慧手機產業鏈主線,以及新能源產業鏈主線,這兩大主線,相關行業都是新興行業,且都是增量市場,智慧手機現在還沒有飽和,每年各大銷售商的銷售資料還在上漲,新能源產業鏈方向上……國家補貼政策還在增加,補貼力度也還在增加,在這樣的政策扶持力度下,行業肯定會繼續發展,規模繼續擴大的。”
“對的,有著底層邏輯支撐,有著基本面邏輯支撐,這幾大主線板塊,好像的確存在一些走勢反轉的可能啊。”
“白酒、白電,這還不算反轉嗎?大基建這條線,普遍從底部已經反彈一倍了,這還不算反轉嗎?”
“算是反轉,但要更多的市場主線反轉,才能帶動起來指數的。”
“只要權重主線,集體反轉就可以了。”
“那感覺還是難,除了白酒、白電業績提升明顯,其它的主線板塊,話說行業反轉跡象並不是特別明顯吧?而且也很難走出趨勢上的突破,至於創業板指、華證500指數、全證1000指數方向上,感覺就更難了,因為與這些指數相關聯的影視傳媒、網際網路軟體、網際網路應用一眾板塊,實際上基本面依然還是很差,行業復甦絲毫不明顯,走勢也看不到任何持續性啊。”
“我咋感覺市場整體走勢要想實現反轉,重點不是行業基本面邏輯的反轉,而是有無大量增量資金入市這個問題啊,目前來看,感覺宏觀面上,增量資金問題還是存在的,沒有那麼多的增量資金入場承接盤面啊。”
“央行不是說要放鬆流動性嗎?”
“央媽那是說未來可能會放鬆流動性,但沒有明確表示什麼時候啊。”
“就算央媽向市場釋放了流動性,我感覺這流動性,大機率還是會流向樓市,而非股市啊。”
“我也有這種感覺。”
“目前的股市,結構性,還是差一些。”
“啥結構性差一些啊,其實就是市場信心,稍微差一些。”
“近期市場信心,已經回升不少了吧,其實我覺得市場信心並不差,差的是籌碼結構,也就是結構性,畢竟前面一年之中,幾輪股災的破壞性實在太大了,導致前面套牢盤非常龐大,如此龐大的套牢盤,沒有天量的場外增量資金介入,那是根本就解放不了的,也很難形成真正的盤面鬆動。”
“先要基本面反轉,業績提升,估值下降,才能吸引場外資金群體進入吧?感覺這有個因果關係在裡面。”
“嗯,是這樣的,不能先要求增量資金入場。”
“對的,先得場內打出一定得賺錢效應,場外增量資金才會介入,不然一切還是空談。”
“場內要打出賺錢效應,那不就是鼓勵短線資金炒作了嗎?”
“市場的賺錢效應,也不一定就非得是短線炒作上的賺錢效應吧?權重主線上的賺錢效應不可以嗎?比如這大半年來的白酒、白電,還有近三個月裡面的大基建主線,這不能算是市場的賺錢效應嗎?其實我覺得權重股票只要趨勢走出來了,最終的漲幅,不一定就比概念股票少多少了。”
“還真是這樣,其實市場中,這大半年來,有不少的股票,都悄悄實現翻倍的漲幅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