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周循聲音落下,廳堂內一片寂靜,只有窗外樹葉的沙沙聲。
孫桓看著眼前這位新結拜的義弟周循,那雙清澈而鄭重的眼眸彷彿能洞穿人心。
他知道,此刻任何虛言都是對這份剛剛締結的金蘭之誼的褻瀆。
孫桓深吸一口氣,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變得銳利而坦誠:
“賢弟既然問起,為兄自當直言相告。”
他不再猶豫,將自己對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強烈反對,以及對此舉將導致孫劉聯盟破裂、引來劉備傾國復仇、最終讓曹魏坐收漁利的深刻憂慮,原原本本、條理清晰地說了出來。
言畢,孫桓語氣沉重的補充道:
“背刺盟友,失信天下,此乃飲鴆止渴!縱得荊州,亦失人心道義,更埋下滔天大禍!此非為江東長遠計,實乃自毀長城之舉!”
說完,孫桓目光灼灼地看向周循,想看看這位心思敏銳的義弟對自己這番驚世駭俗之論作何反應。
周循靜靜地聽著,臉上溫煦的笑容早已收斂,取而代之的是深思的神色。
他修長的手指無意識地輕叩著桌面,消化著孫桓話語中蘊含的巨大資訊量和風險。
片刻之後,周循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贊同之色:
“兄長所言……深有見地。荊州雖重,然破壞聯盟,確非上策。引劉備之怒,壯曹魏之勢,實為不智。”
得到周循的認同,孫桓心中一鬆。
然而,周循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心中劇震!
只見周循抬起頭,目光如炬地看向孫桓,主動接過話頭,語速平穩卻字字清晰:
“所以,兄長是決意主動脫離荊州戰場,不願參與此役。並欲以此為契機,另闢蹊徑,轉戰北線,主動向曹魏開戰,以堂堂正正之師,為江東拓土揚威?”
他略作停頓,似乎在整理思路,隨即繼續道:
“江北前線……廣陵!承烈校尉孫公禮,與兄長同為宗室,素有親誼。”
“若小弟所料不差,兄長此行目標,正是廣陵!欲借孫韶將軍之兵力與廣陵之根基,揮師北上,趁關羽牽制魏軍主力之機,在淮南之地開啟局面!”
“不知小弟……猜得可對?”
孫聞言桓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已掀起驚濤駭浪!
他萬萬沒想到,周循不僅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戰略意圖,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精準地推斷出了自己的具體目標——孫韶和廣陵!
這份洞察力和對江北前線人事、地利的熟悉程度,遠超他的預料!
“好個周循!果然有其父周公瑾之風!此等眼光格局,絕非池中之物!”
孫桓心中又驚又喜,看向周循的目光充滿了毫不掩飾的激賞,甚至帶著一絲慶幸——能與這樣的人物結為兄弟,實乃天助!
然而,一想到歷史上周循的英年早逝,孫桓心頭又不由得掠過一絲陰霾和擔憂:
“如此俊才,天不假年……如今他既是我義弟,無論如何,我也要護他周全,絕不能讓那早逝的命運重演!”
周循自然不知孫桓心中所想,他見孫桓雖未直接回答,但眼神中的讚許和那一閃而過的複雜情緒已說明一切。
看來自己的推測完全正確。
周循心念急轉,一個決定瞬間形成。
他神色一肅,站起身來,對著孫桓鄭重一揖:
“兄長胸懷大義,謀略深遠,小弟敬佩!兄長為江東計,欲行此堂堂正正之事,小弟豈能袖手旁觀?”
孫桓一愣,不知他意欲何為。
周循抬起頭,眼神堅定:
“小弟雖不才,願助兄長一臂之力!先父仙逝後,曾留予小弟部曲千餘,皆乃忠勇之士。”
“小弟願留下三百護衛家宅,其餘八百精銳部曲,即日起便交由兄長統帶,隨兄長北上廣陵!權當是小弟為兄長此行,略盡綿薄之力!”
“什麼?!”
孫桓聞言,霍然起身,臉上滿是震驚與難以置信。
“不可!萬萬不可!賢弟,此乃公瑾都督留予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豈能輕易交付於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