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我的內景通萬界!

第89章 儒之風骨

韓雲出了雲峰寺後,來到介神祠。

介神祠供奉的是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名臣,傳說他曾割股啖君,助晉文公重耳復國,後隱居綿山,寧死不仕,最終被焚于山中。

韓雲踏入祠內,只見祠中香火稀疏,但殿內塑像卻栩栩如生,介子推面容堅毅,手持竹簡,似在沉思。

他環顧四周,忽覺這塑像的工藝與雲峰寺的包骨真身像有幾分相似,但細看之下,卻又有所不同。

介子推的塑像並非肉包裹,而是純粹的泥塑彩繪,但其筋骨紋理、衣褶動態,卻透著一股靈動之感。

就在這時,祠後傳來一陣輕微的咳嗽聲,之前所見過的儒家老者緩步走出,見韓雲站在殿中,微微一愣。

然後笑著調侃道:“不知是道家小祖師駕臨,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

韓雲頷首示意,亦是笑道:“您言重了,我不過是來瞻仰先賢風采。”

韓雲向儒家老者行了一禮。

儒家老者還禮,然後道:“之前我送給你的那捲《養炁正心篇》,不知小友可有研讀?”

韓雲搖搖頭:“還未曾,不久前我剛從雲峰寺而來,想著將綿山之上的三教全都拜訪一遍,再整理自身所獲。”

“原來如此!”

儒家老者點了點頭,將韓雲邀請至一處偏殿奉茶。

落座之後,才道:“其實儒釋道三家,對於修行之道各有偏重,但卻也有相通之處,歸根結底,無外乎一個‘心’字!”

“道教求自性,佛門講空性,而我儒家則養一個正性,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存於天地之中。”

“異人的先天一炁各有偏向,又因為修煉功法性質,各有不同,儒家的先天一炁,也可稱之為浩然正炁。”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將無形之炁具象化為日月山河,構建炁-形-道三位一體的傳承法門,口含天憲,妙筆生花,都是其中顯現。”

“此炁至大至剛,乃精神正炁,亦源於心,心有慾念,故而以規矩加以約束,也是為了規正自己內心。”

“古時候,有存天理滅人慾之說,實屬矯枉過正,真正的大儒者,往往講究的是隨心所欲不逾矩,認為自己所思所行符合於自己所立之道,便可隨心而行。”

“故而,儒家又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儒家千百年來,所探討研究的,其實也是那一顆心。”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儒家偏向於理性,對於天地、眾生、自己,進行一個合理化的認知,並總結其中的各種關係,然後得出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四書五經。”

“儒者自先賢言語中得以啟發,然後依據其中道理進行為人處世,但卻忽視了社會的客觀進步,人文改易這些重要因素,墨守成規,故而經常有腐儒這一說法。”

“都說:死讀書,讀死書!”

“其中也是因為各朝各代帝王有意放縱,甚至加劇這一現象的產生,如明八股,前朝文字獄等,使得我真正的儒家傳承被削減、打壓。”

“如那最出名的孔家,就像是一個被豎起來的靶子,其儒家傳承早就丟了,甚至成了那世修降表、喪失文人風骨的奴顏屈膝之輩,也是可悲可嘆!”

“這介神祠,也是因為綿山地處特殊,才僥倖留存下來的罷了,如今真正的儒家傳承已經非常稀少,弟子更是鳳毛麟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