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十年來李明早已透過其他人的描述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認知,但是種種跡象表面,這個世界好像並沒有所謂的武功至少不是明心和李明記憶之中的那種內功,所謂的武藝更接近於格鬥技巧,練得好不過是三五個大漢近不了身,和明心記憶裡的高手相去甚遠。不過小鎮實在偏遠,而李明能夠接觸的資訊也受限,或許這世界的秘密李明目前也無法挖掘出來,所以李明才會選擇考取功名,不管怎麼說,統治階級掌握的資訊必然是比被統治階級強得多。
回到家中,朱家如今自是大不一樣,朱常以十三的年紀考取秀才功名,甚至是鄉試第一,自那時起,人人都說老朱家出了個文曲星,十三歲的秀才大齊二百餘年亦是少有,有此文名。便有不少富戶投資,還有官府給予的便利可以減免賦稅自有農夫帶田上門,如今也算是鎮上的一處有頭有臉的人家。
朱父朱母的關心,咱們一筆帶過,隨著朱常年歲大了,尤其是考取功名之後,朱家實際上已經是朱常自己說了算了,兩老也已經開啟了享清福模式,甚至還開了兩個小號,對此朱常並無意見,其實在朱常之前,兩老還有一子,但是遭遇災年,小孩沒養大,聽說是一場大旱災呢。
雖然此世如同真實世界一般無二,但是遊戲面板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他,他所追求的並不在這裡,若是貪圖享樂,壞了心性,只怕後果不堪設想。
他要為自己主世界的修行鋪路,刷出更多更好的成就,這裡,終究是幻夢一場。
次日,李明便出發參加府試,兩方世界的發展軌跡雖然相似,但是到底不同,李明憑藉著前世所知的聖人經典之言,一舉拿下府試。
隨後進京的殿試之中,李明直接祭出孔孟之言,再加上十年來跟隨李先生學習成就的紮實文字基礎,寫出的文章堪稱是字字珠璣,讓考官高呼不可思議,直道聖人再世。
當然,這其中李先生的老師那位當朝太師在裡面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少有人知。
在殿試之中,由於李明年紀太輕,甚至讓聖上單獨面見,李明則高談闊論,藉由穿越者未來的眼界,倒是把年紀不大的天子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只嘆道當真是文曲下凡,隨即親自點了狀元郎,甚至提拔為五品翰林,同時御賜金牌,隨時可以進宮面聖。
而對於李明來說,這才剛剛開始。
有了權力加身,一切都變得方便,李明一方面不敢懈怠自己武藝的修習,同時開始對京都之中的那些武館,武林門派,軍中武學,開始了調研。
隨後發現,此世果真沒有所謂的內功,取而代之的是,氣血!
練武之人拿捏氣血,打熬力氣,錘鍊肉身,透過這種方式鍛鍊,在增長體能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擁有這種力量,也即是氣血之力。
產生氣血之力之後,便會擁有常人數倍乃至於數十倍的強大爆發力,但是每次爆發氣血也對身體負擔極大,若是連續使用甚至反而會縮短壽命,不過就算是擁有氣血之力,一旦被數十軍士包圍,一樣難逃一死,所以此世武者,至多扮演一個刺客角色,地位比李明想象的要差上許多。
而李明所擁有的真氣,一開始的破壞力可能不足,但是長久修煉,對身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日日溫養身體,經脈根基似乎都在緩慢變強,只是不得心法口訣,不敢擅自修煉,所以才沒什麼結果。
眼看這個世界的武道如此沒有發展潛力,李明一方面著手處理政務以及讀書,試圖刷一些成就,另一方面嘗試修煉氣血,這倒是出乎意料的的順利,或許是因為李明習練武學的緣故,他很快就掌握了這種力量。
與之相對的則是政事上並不順利。說到底李明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雖然活了三世,但是三世最大也才二十來歲,穿越者眼光是高一些,但是難免眼高手低,朝堂之上明爭暗鬥一不小心就會跌跟頭,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就這樣,年方十九的李明因大靠山病故,被政敵陷害貶黜邊疆,成了軍中祭酒,說來也是文職,類似於幕僚文秘之類的,實際上算起來是貶了兩級。
畢竟他在太師一脈之中根基淺薄,只是能力尚可,又有幾分香火情所以才被吸納,為官時日也短,尚未來得及經營,太師走的突然,畢竟他老人家還不到六十身體尚算康健,奈何突發惡疾。
這一派其他人自顧尚且不暇又哪有心思顧及他這個只是有些文名新科狀元。
至於皇帝似乎漸漸發覺李明只會紙上談兵,描述的前景美好,但是落到實處卻還差點意思。
如果再給李明兩年時間,或許結果會不一樣,可惜人生沒有如果,於是李明走上了另外一條未曾試想的道路。
時年大齊國邊境北方遭了蠻夷侵害滿以為李明將會在戰爭之中丟掉小命,可是李明也是被逼的沒辦法了。
大齊邊境不安,他身處軍中朝不保夕,將軍也識人不明,不曾重用他,為求自保,一方面展露武力,乃至於親身上陣殺敵,終以軍功為憑得了自主權,隨後緊急研發火藥,不知是天數使然還是運氣實佳,還真就讓李明一舉研發成功。
藉由火藥之利,實現了裝備升級,再加上李明本人勇武,真氣加氣血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可稱百人敵,帶領麾下兵眾甚至反攻向蠻夷總部,所過之處遍地都是屍骸以及燃不盡的焰火,事後被蠻夷稱為雷公將軍。
至於兵法韜略,李明自然也是一邊打一邊學,畢竟有些前世的軍事知識在身上,如此百戰餘生也算是略有心得,拉出去不算是千古名將但也好歹算過得去,還有一手軍事化管理的練兵方式,練了幾支親兵可為依仗。
現如今大齊重文輕武,軍中本來就沒幾個能打的,如此家國,朝中大臣也多奸佞私結朋黨,拉幫結派數不勝數,說實話都有些王朝末年氣象。
要不是李明異軍突起,一通好殺,即鎮壓了蠻夷也緩解了內部人口壓力,怕是天下烽煙便在眼前。
這一殺,奠定了大齊勝局,被譽為五十年來第一人,倒是讓那些往昔把李明稱為文曲星下凡的人改了口,言說他是武曲星下凡。
當他帶著蠻夷大王的頭顱返回京都,滿朝皆驚,皇帝更是親自在京城外迎接他歸來。
這也讓李明感慨頗多,他從文時,文名傳遍天下,被譽為聖人再世,可是花費百般心思還是被人抓住痛腳險些身陷囹圄,甚至被髮配邊疆,如今從武,戰功赫赫,卻讓皇帝出城迎接,心中某個念頭更為堅定。
如此李明自然愈發不肯放下兵權,畢竟現在皇室是什麼態度他心知肚明,幾番試探都被他頂了回去,同時暗自慶幸自己沒有把蠻族真的殺得毫無還手之力。
現如今雖然不至串聯,但是好像是暗中有了某種默契,隔三差五總來鬧上一番,而李明也不深究,只是讓百姓遠離邊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