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幾天,兩宮太后也陸續薨世,舉國哀悼。而幾艘大船上,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與數百護衛順流而下,在每個郡縣稍作停留,視察民情。
若是遇到遭逢旱災或水災的地區,老者會調來大批糧食分送給災民,直至災難結束。
不過,這一行人有時也會遇到不長眼的流寇,於是侍衛們便拿起弩箭射擊。
就這樣過了數年,老者巡視完所有疆土,並在大漢各地開辦學堂與育嬰堂,為當地百姓提供棉種與土豆種紅薯種,還推廣了各色菜種。
各種技術書籍也普及下去,讓漢民學習官話,統一了文字讀音。
一晃已經是公元十年,由於大漢多年未與匈奴開戰,匈奴竟聯合周邊數個小國進攻西域都護府,並殺死了都尉,集結二十萬大軍試圖攻破玉門關與陽關。
沈昭接到訊息,立刻趕回京城。
她這次裝扮成一位中年謀士的模樣,跟隨陳武侯去了邊關。
這次皇帝調撥二十萬大軍,拜陳武侯為統帥,讓其剿滅匈奴與西域各叛國。
沈昭讓數十名弟子分散在軍隊各部,讓他們以社神信使的身份為各部提供物資與幫助,務必將匈奴人全部趕出亞洲。
於是,一場圍剿戰開始。
漢軍以拉網式圍剿匈奴,不留一個活口,但凡男子一個不留,全部斬殺。
這場戰役,漢軍打的非常輕鬆,也沒多少傷亡,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穿戴盔甲,騎著高頭大馬,手中的武器也很先進,還有奇怪的火器。
匈奴兵與西域兵沒料到漢軍如此強悍,紛紛潰敗西逃。
陳武侯兵分十二路追擊,勢必不放過一名匈奴人。
而每攻佔一個西域小國,就進行大清洗,將小國的權貴全部斬殺,只留下貧苦百姓,讓其宣誓成為漢民,再重新分配物資與土地。
三年後,大漢西北再無一個匈奴,西域諸國也戰戰兢兢俯首稱臣。
隨著北面疆土歸於大漢,皇帝便將各地無田貧民遷移至北方居住,為朝廷放馬牧羊,並在北方草原上建立城池與守衛郡。
而沈昭又帶著數千弟子與將士遠赴東北,在那裡設立一個個都護府,並修建數道長城。
修長城的,就是當地部落的人,只要供他們吃喝,冬季給他們衣服保暖,很多人願意過來幹活。
二十年後,整個東北歸於大漢,就連最東島國,也被皇帝封為漢倭奴國,並賜了屬國金印。
此刻大漢人口已經突破五億,北至北極,南至南海,東至倭奴島,西至鹹海,全部是大漢領土。
而沈昭也已經六十多歲,她拿出錢款購買了書籍與物資交給皇帝,之後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建了一個大型地下宮殿,將本朝及之前的歷史與文獻盡數密封埋入地下,留給後人發掘。
如今她在全國都開有商鋪,每年都從中拿出一部分錢救助窮苦人,並免費為國人普及教育。
接下來便是興修水利與發展工業了。
其實這二十年時間,沈昭也一直拿錢出來興修運河,並在全國修建道路,還引進橡膠樹,開始建立很多橡膠園。
蒸汽機與船舶業也發展起來,但這些技術不允許讓外族人學習,包括周圍小國。
哪怕小國派遣學生與使者過來,也只能學習文字與藝術,其餘碰都不許碰。
此條已經被寫進律法,違者全族抄斬。
隨著大漢的人數越來越多,皇帝的幾名子嗣便帶著數萬人去了更遠的大陸,未來人稱作美洲的地方。
沈昭也隨著船隊去了那個地方,發現此地竟然生活著一群未開化的原始人。
這些人種跟漢民有些相似,他們身穿獸皮或麻布衣裳,頭戴彩色長尾羽毛。
沈昭還發現,此地有很多奇怪的巨鳥,比大象還高,跑起來飛快。
於是她命令士兵不許擅自捕殺這些珍惜鳥類,違者斬立決。
一年後,新大陸上的第一個漢國城池誕生。
五年後,第二個第三個城池也建立起來。
漢民們將當地土著也納入大漢國,教他們漢字與漢語,還教他們種植與紡織。
從此後,一旦中原漢民沒了土地,朝廷便將他們送至新大陸上繁衍生息。
直至沈昭九十歲時,整個大漢已經統治了全球,並在各個大陸建立了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