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現在哲通電力作為國內電力的龍頭,自然免不了打交道。
之前很早就有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廠家找上門來,想提供一些合作思路。
之前林哲也做了一些佈局。
像是集團旗下的各類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之類的。
包括現在集團研究中心那邊也在快速充電和蓄電池這方面上一路狂奔的搞研發。
這方面的投入每年保底都是大幾十億砸進去,林哲不帶眨眼的。
就是看中了這方面的潛力。
其他地方,像是美麗國大部份人居住在類似別墅的那種郊區,還有那些農場的所有者們。
他們對汽車的使用度是相當高的。
所以油車相對來說是更好的選擇,電車勢頭沒國內這麼猛。
但國內這種情況,大家上下班通勤最多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這已經算是相當遠的了。
再加上油價高的話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確實電車更划算。
每個月剩下來的那點油錢足夠幹很多事了。
所以林哲一直挺看好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在相關研發上投入一路走高。
但一直沒有入場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汽車研發這玩意兒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中間缺乏了太多的積累。
這些積累不是光砸錢就能彌補的。
那些老牌汽車企業,涉及到核心技術的時候可是密不透風。
林哲又不願意學菊花,隨便找家車廠套牌賺錢。
賣出去車,那是我們公司的。
出了事那是車廠的,和我們品牌沒關係。
那種下作事林哲做不出來。
所以一直沒有著急入場。
但那些新能源汽車品牌可對林哲眼熱的很。
畢竟造車也是個砸錢的行當,哲通電力又是現在國內幾個“現金牛”之一。
這要是能交個好,融個資什麼的啥問題都解決了。
就算人家沒興趣,那要是能合作一把,也是極好的。
畢竟電車和電脫不了關係,哲通電力有那個能力提供基礎電力佈局和建設。
況且真要掄起來。
那林哲還真就是這些新能源車商的“恩人”。
畢竟要不是哲通電力在全國範圍內,包括鄉鎮地區的基礎電力投入。
那他們的銷量和報表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好看。
哲通電力的電力基礎大建設把電力送進了千家萬戶,那自然就推動了電車進入這些市場。
這對所有行業從業者都是一個利好。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林哲只要出現在這種場合,那這些老闆見了都得笑著臉迎上去。
……
從一出場,這些記者和媒體們的鏡頭全都對準了林哲。
一個個都在爭先恐後的問著各種問題。
主要是想問一下林哲,出現在這種論壇現場是不是表達一個哲通電力也將入場新能源市場的訊號。
這是他們都比較關心的。
對此林哲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臺下坐著幾千人,臺上是各大廠商的老闆。
相比臺下,臺上的人更關注林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