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牛、馬和獅有手,並且能夠像人一樣用手作畫和塑像的話,它們就會各自照著自己的模樣,馬畫出、塑出馬形的神像,獅子畫出、塑出獅形的神像了。”
………………
當我寫下【在人類這個種族於大地上誕生之前,諸神也是人類的模樣嗎?】,
寫下【這位知識女神有了最初的意識和人格,睜開雙目,看到了大陸上那些崇拜自己、唸誦她名號的凡人們——那些擁有著山巒般巨大體態,有著雙翼和鱗片的“凡人”】,
寫下【一些善於思考的精靈孩童們,好奇發問:“為什麼,全知導師艾恩,是我們精靈的模樣呢?”】
那一剎那,我確實感覺到了,有那麼短暫一瞬的靈魂震顫。
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我瘋狂沉迷於科幻小說,但又說不出,我喜歡的是科幻小說的什麼元素。
我能明確感覺到,我喜歡的不是賽博朋克,不是量子力學,不是巨大的機甲和飛船,不是在星際間探索時英雄手中的鐳射劍。
我喜歡的那些科幻作品中,撼動我靈魂的是另一種東西,是讓人在一瞬間驟然開朗、頭皮發麻、脊髓通電的醍醐味。
·特德姜的《呼吸》裡,以一個依靠氣壓差和氣肺存活的機械種族作為主視角,將【氣壓差越來越小】作為【熵無限增加】的隱喻;
·在劉慈欣的《山》裡,一個居住在星球地下空洞中的外星種族講述他們的文明發展史,講述他們的迷信、對科學的探索歷程、對世界認知的變化,和人類的科學史有異曲同工之妙。並且最後點出,“也許,整個宇宙本身,也只是一個巨大的空洞而已”,讓人背後發麻。
直到現在,我有些明白這種醍醐味是什麼了——
【以一種超然的視角,去解構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得出一個“違背直覺卻又完美符合理性邏輯推演”的結論,從這種理性和感性之間微妙而富有美感的反差中,獲取一瞬的震撼快感。】
比如說,或許當外星人最初抵達地球時,發現原始人類擁有10根手指時,便相信,這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種族”。
因為,“這樣的種族未來只會發展出10進製作為主流計數方法,永遠無法像使用12進位制的我們那樣,抵達數學殿堂之頂,發展出跨越星海的璀璨文明”。
姑且不論這樣的結論對還是不對,單純這種思維方式就蠻有味道的!
事實上,這種味道並不僅僅侷限於科幻故事,並不一定要和量子力學、巨大的機械、宇宙飛船、生物變異、星際航行等高科技元素緊密相關。
它代表的是更接近【科學】本質的一種元素——理性的、解構的、基於邏輯的超然視角。
就好像,特德姜的《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和《巴別塔》這些特別的科幻小說,裡面不涉及任何高階的科學技術,穿越時空的鍊金術士之門和通向天堂的高塔,都近乎魔法。
但其中蘊含的,卻是同樣的一種思維方式。
包括,奇幻小說,理論上也可以給我提供同樣的興奮點。
比如說,我現在寫的偽dnd裡,宇宙有“陣營”的概念,宇宙意志會給眾生判定善良邪惡、秩序混亂。
陣營還會真正影響許多魔法的運作,影響地獄深淵天界等位面對來訪者的態度,影響凡人死後的轉生成祈並者去出。
作為一位實用主義、技術主義者,作為一位求真法師的埃裡安,他會如何看待這種宇宙的天然審判?
如何看待固化不變的宇宙道德觀和逐漸發展的社會?如何用純粹理性的視角研究“陣營判定”的規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