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從蔬菜大棚開始

第241章 建房(大章)

下午,大營村村北。

陽光透過塑膠薄膜,在蔬菜大棚裡投下明晃晃的光。

陳守耕蹲在番茄苗壟間,泥土的腥氣混著幼苗的青澀味在暖溼的空氣裡瀰漫。他彎腰用手背貼了貼地面,又瞥了眼掛在棚架上的溫度計——22c,溼度 65%,剛好。

“沙沙”的筆尖摩擦聲裡,他把資料仔細記在牛皮筆記本上,字跡工整得像教科書。本子上已經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從移栽日期到每日溫溼度,甚至連葉片舒展的角度都有標註。

這些提前育苗的番茄苗剛過緩苗期,莖稈透著健康的深綠,葉片舒展開,長勢都不錯。

“陳老師。”清脆的女聲從棚口傳來,周青禾掀著塑膠門簾走進來,軍綠色的工裝褲沾著點泥星,“李老闆從京城回來了,說忙完了,請您去三號大棚一趟。”

陳守耕合上筆記本,往褲兜裡一塞,直起身時腰桿發出輕微的“咯吱”聲。他看著自己的這位學生,朝氣騰騰、又磨去了城裡姑娘的嬌氣,眼裡帶著笑意:“我聽說,你要拍電影了?”

周青禾臉一紅,撓了撓頭:“是李老闆要拍宣傳影片,專門宣傳蔬菜大棚的。”她往棚外指了指,“到時候在周邊村子露天放映,讓鄉親們透過電影瞭解蔬菜大棚。”

“這是好事。”陳守耕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勵道,“年輕人就該敢想敢試。好好拍,我還沒在電影裡見過自己的學生呢。你又是頭一份。”

“您就別取笑我了,我就是跟著湊個熱鬧。”周青禾晃了晃手裡的記錄板。

陳守耕出了 24號大棚,直奔三號大棚。

三號大棚裡更暖和些,老李正蹲在角落捆紮竹竿,看見陳守耕進來,連忙直起身:“陳老師來啦!”

“陳老師辛苦啦,快坐著歇會。”李哲從棚角的矮桌旁拎過一把馬紮,又給搪瓷杯裡倒上茉莉花茶遞給陳守耕,“陳老師,喝點水。”

陳守耕接過茶杯抿了口,茶味清冽:“李老闆,青禾說您找我有事?”

“您等會兒。”李哲轉身走到夯土牆邊,拎著一大一小兩個袋子走過來。他解開繩結,麻袋裡滾出些飽滿的種子,一種帶著淺黃色的花紋,還有一種透著油亮的深綠色。“陳老師,您瞅瞅這個。”

陳守耕眼睛倏地亮了,放下茶杯湊過去,指尖捏起幾粒種子對著光看,又放在鼻尖聞了聞,驚訝地抬眼:“這是……醃漬小黃瓜和青刀豆的種子?”

他捻著種子的手指微微發顫,“這東西國內少見得很,你從哪弄來這麼多?”雖說農業大學也有類似的種子,但多是用於實驗,可找不來這麼些。

“託京城市蔬菜公司的朋友弄的。”李哲笑著往麻袋裡指了指,“青刀豆種子 25斤,醃漬小黃瓜 5斤。您給算算,這麼多種子能種多少地?能出多少菜?做成罐頭大概有多少噸?”

陳守耕從兜裡掏出筆記本和鉛筆,在膝頭攤開就寫。“醃漬小黃瓜嬌貴些。理論上每畝用種 50多克,但發芽率也就 70%-75%,要保證每畝 3000到 3500株,實際得用 65-75克。”

他的筆尖飛快地划著,“5斤種子……差不多能種三十多畝地。”

“畝產呢?”李哲往前湊了湊。

“畝產不算高,5000到 6500斤吧。”陳守耕在本子上畫著圈,又寫下損耗二字,“出口的商品果要求嚴,長度適中,不能有畸形蟲眼,這樣的能佔 70%-75%,剩下的是次果。

也就是說,一畝地能用的也就 4000到 4500斤。”

他頓了頓,又算起罐頭產量:“蘇聯那邊的罐頭多是 500克玻璃瓶裝,加工時得去頭尾、瀝乾水,醃製後水分還得流失 15%-20%。這麼算下來,每罐大概得用 1.2-1.5斤新鮮黃瓜。”

鉛筆在紙上敲了敲,“一畝地能出 3000到 3500罐,三十多畝地差不多能出五十多噸罐頭。”

“那青刀豆呢?”老李在一旁聽得認真,忍不住插了句。

“青刀豆種子顆粒大,每畝得用 2.5-3公斤,也就是 5到 6斤。”陳守耕翻到新的一頁,

“25斤種子,頂多能種 5畝地。這東西水肥得跟上,現在咱主要靠人工除草和農家肥,畝產大概 1800-2500斤。

去了損耗和水分,五畝地撐死出不到 3噸罐頭。”他把本子遞給李哲,“這都是理論數,實際還得看天看管理。”

李哲看著本子上的數字,眉頭舒展開:“我打算從村委會再租四十畝地,應該夠用吧?”

“差不多。”陳守耕點點頭,喝了一口茶水。

李哲把種子袋重新紮好,遞給陳守耕,“這些種子您先保管著,等我把地租下來,咱再細商量種植方案。”

陳守耕接過麻袋,沉甸甸的分量讓他眼裡笑意更濃:“我今晚就做個詳細的種植計劃。”

兩人又聊了幾句,陳守耕拎著種子走了,腳步都輕快了些——這輩子還沒大規模種過進口蔬菜,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棚裡只剩父子倆,老李蹲下身繼續捆竹竿,悶聲問:“老二,你種這些做罐頭的蔬菜打算幹啥?”

李哲在矮桌旁坐下,給自己倒了杯茶:“爸,我想租個罐頭廠,自己做罐頭。”

李哲回村前找沈亞楠談過,中蘇貿易談判很成功,她有把握持續拿到出口蘇聯的罐頭訂單,兩人仔細討論了一番,決定租賃一個罐頭廠,生產屬於自己品牌的罐頭。

他望著棚外連片的塑膠薄膜,眼裡閃著光,解釋道:“京城的朋友能拿到出口蘇聯的罐頭訂單,就要酸黃瓜和青刀豆的,這東西國內種的少,咱先佔住這個門路。”

種菜老李倒不怵,可……租廠子?

“你以前也沒開過廠子,這能成嗎?”老李直起身,眉頭擰成個疙瘩,“再說了,租廠子要多少錢?賠了咋辦?”

“什麼都有第一次。”李哲笑了笑,“金哥答應幫我找門路,沒準還能擴充套件其他銷售渠道。再說了,我沒幹過,二叔不是幹過嘛。”

老李更詫異了:“你二叔?他在罐頭廠就是個工人,能幫啥?”

“他在廠裡幹了十來年,生產流程、技術啥的門清。”李哲往父親身邊湊了湊,“我打算租萬安鎮的罐頭廠,讓二叔來管生產技術,我親自盯著管理。”

他手指敲著桌面,“以前我沒管過廠子,這是短板。這次正好學本事,把這塊補上,以後事業才能做大。”

老李看著兒子眼裡的光,嘴唇動了動,想說的擔心嚥了回去。

他知道老二有主意,而且,這段時間的事情也證明,兒子的眼光確實好。

“回頭……跟你二叔好好談談。看看他咋說。”老李沒辦法改變兒子的想法,能做的也就是幫兒子查漏補缺。

李哲忽然想起什麼,往竹椅上一靠問:“爸,咱家宅基地的事辦得咋樣了?”

老李捆好最後一捆竹竿,拍拍手,咧嘴一笑:“妥了!又從東頭老王家買了塊,現在湊齊四塊宅基地,正好倆前倆後,連成片了。”

他拿著半截竹竿,往地上比劃出淺痕,“四處宅基地 24米寬,32米長,再加上五米的過道,南北就變成了 37米長,那塊地方方方正正的,老氣派了。”

李哲眉頭動了動,手指無意識地敲著膝蓋:“前後中間的過道應該是集體的,村裡能讓咱用?”

“你當你爹白混的?”老李得意地用木棍敲著地,“早跟村裡遞了申請。咱家本就是邊戶,過道佔著也不礙鄰居走路,我又給前後鄰居送了雞蛋和麥乳精,人家都沒意見。

前幾天村裡貼了公告,昨兒剛過公示期,批了!過道也算咱家的,這下徹底連成片了。”

李哲眼睛一亮,往父親肩膀上拍了下:“可以呀老李同志,辦事夠利落!施工隊找的咋樣了?啥時候動工?”

“你上次嫌村施工隊土氣,我專門從鎮上請了劉金亮的施工隊。這劉金亮可不是一般人,早年幹過工程兵,後來又分到了市裡的建築公司,後來不知咋的,自己拉了個隊伍幹。”

老李一拍大腿:“嘿,那活幹的是真漂亮,就沒有說不好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