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從蔬菜大棚開始

第14章 進京

“吃吃,就知道糟踐糧食。”王秀英看著提前收割的嫩玉米,心裡有些不是滋味,再長二十來天玉米粒才能變硬。鮮玉米水分大,曬乾都是扁的,得損失多少糧食。眾人簡單洗漱,圍坐在方桌旁吃飯。

王秀英先盛了一碗菜遞給趙鐵柱,“柱子,多吃點,鍋裡還有。”

“謝謝大娘。”趙鐵柱雙手接過白瓷碗,裡面是豬肉豆腐冬瓜燉粉條,油汪汪的菜湯看著就有食慾,再配上剛出鍋的白麵饅頭,那叫一個香。

吃著吃著,趙鐵柱眼圈有些發紅,這燉菜的味道跟他娘做的很像,自打他爹死了,娘帶著弟弟改嫁,就再也沒吃過了。

李哲也大口的吃著,他也很多年沒吃過母親做的燉菜,王秀英不會做那些菜譜上的名菜,燉菜很拿手。

李衛東將碗裡的一塊肥肉夾給妻子馬來小。

王秀英撇撇嘴,沒說話。

老李吃完一碗菜,拿起半塊饅頭,掰碎泡著菜湯吃。

李哲吃了兩碗菜,兩個饅頭,又拿起了一個剛煮熟的玉米啃起來。

“嗯,這玉米鮮嫩、哏啾,你們也嚐嚐。”與後世的水果玉米、糯玉米相比,李哲還是更喜歡這種味道,有嚼勁,也不是太甜。

王秀英哼道,“有啥稀罕的,地裡守著的東西,又不是沒吃過。”

“娘,你不稀罕,有人稀罕呀。”

看到娘倆又開始鬥嘴,老李打斷了,說道,“老二,趕緊吃,吃完了休息會,下午還得接著收玉米。”

李哲道,“爹,一會你們先去,我得去趟村委會。”

“你小子又要幹啥?”老李音調拔高,想到這小子的折騰勁,他是真怕了。

“我想租借村委會的拖拉機,去城裡賣鮮玉米。”

王秀英擺擺手,“你別瞎折騰了,廊方前幾年才改市,誰家沒幾個村裡的親戚,不缺你這口鮮玉米吃。”

“我也沒打算去廊坊城裡,那才幾個人。我是要去京城賣,京城人有錢,想吃口鮮玉米,總不能也找冀州的窮親戚要吧,還不夠那點路費呢。”廊方市最大的優勢是什麼?不就是距離京城近,廊方人可能一輩子沒去過省會,但不能不去京城。

老李臉上帶著不贊成,“就算你借到了拖拉機,進京的條子咋整?”

李哲道,“要是拉其他的貨,我不敢保證,蔬菜農產品問題不大。”

八十年代末,京城面臨嚴重的蔬菜短缺的問題,菜價一度偏高,為了解決京城老百姓吃菜難的問題。

1985年5月31日起,京城出臺政策,正式開放蔬菜市場,本市郊區和外地運菜進京的車輛,包括汽車、拖拉機,可以憑菜進京,不再要外地進京證明。

同時,國家允許農民在完成定購任務後自由銷售剩餘產品,為農民進城賣農作物提供了政策支援。

鮮玉米屬於穀物,但李哲卻是將它當菜賣,運輸和售賣地點也是菜市場。

王秀英提醒,“老二,租拖拉機可不便宜,你別折騰半天,連租車錢都賺不出來。”

“放心,我心裡有譜。”

後世的經濟市場,想吃啥、想喝啥都有,你沒想到的,商家也能想到。

但現在還是計劃經濟佔主導,飽飯都沒吃幾年,像這種季節性的享樂主義小商機,估計還沒被注意到。

他們家距離京城近,可以直接拉到京城去賣,這個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才是李哲的底氣來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