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有一口靈泉

第14章 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那些在當地混出名的團隊,接到的慶祝單子已經排滿一整年,賺得是盆滿缽滿。如今,大家的生活都還比較困難,過十歲自然奢侈不起來,一般都是請親戚朋友過來吃頓飯,就算是慶祝了。

孩子過十歲,親戚朋友過來吃席,都是要給紅包的,就跟婚宴差不多。

既然是有紅包收的,那在飯菜上自然不能含糊。

如今的菜式跟後世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後世鯰、鱔、泥鰍、鱉、龜、蝦、蟹、蚌、田螺、青蛙、狗肉以及各種野味那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拿出來待客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但在這個年代,這些東西是通通不能上席的。

因此,喬家只是準備了四盤三碗,名為七星箭。

在這四盤三碗中,四盤是雞鴨魚肉,三碗則是魚糕、圓子和八寶飯,這也是岑河宴席中必備的東西。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魚糕。

魚糕又叫“湘妃糕”,是荊沙地區的傳統佳餚,在當地不管誰家請客擺席,上的第一道菜一般都是它,所以又叫頭菜、三鮮頭菜、閤家歡。

此菜以魚糕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黃花菜、黑木耳、玉蘭片等配料,紅燒而成,色澤豔麗,滋味各異,質軟鮮嫩。

在南宋末年,魚糕就在荊州各縣廣為流傳了,權貴宴請賓客,都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

清朝時,凡達官貴人和有錢人家婚喪嫁娶、喜慶宴會,都必須烹製魚糕,以宴賓客。

這魚糕的來歷,傳說是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的時候,過江陵(荊州)一帶時,娥皇困頓成疾,喉嚨腫痛,想要吃魚但又討厭魚刺,於是女英在當地一漁民的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為娥皇製成魚糕。

娥皇食之,迅速康復。

舜帝聞之,大加讚賞,魚糕從此便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

在春秋戰國時,紀南城(楚國國都,紀南城遺址在今荊州城北)南門外有一“百合鮮魚莊”,楚莊王某日郊遊遊此魚莊偶食之而鍾愛,遂被引為楚宮庭頭道菜。

直到清朝,仍出現在宮廷菜中,據說乾隆嘗過荊州魚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因為魚糕在岑河地區太有名了,所以本地很多人都懂得如何製作魚糕,而喬二河的二媽便是製作魚糕的高手。

此時,二媽正在幫忙製作魚糕,而喬三朵則在旁邊幫忙打下手,順便跟二媽學兩手。

三媽自然也早早的便過來幫忙,雖然只是製作四盤三碗這七道菜,但需要做的工作還是非常多的。

在忙碌中,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上午十點半,受到邀請的親戚朋友也陸續拿著紅包登門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