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楊天隆他們將造車裝置運輸回總部基地已經半個月了。
在這半個月中,總部基地造車工廠這邊忙到起飛。
其實在楊天隆他們回來之前,丁九手底下的總監理之一畢宇寧便已經開始建造造車工廠了。
他們回來的短短半個月,劉化久等人便帶著整個大樟樹勢力招募過來的造車工人,在極短時間內安裝、檢測、調整除錯裝置。
大樟樹勢力並不缺乏人材,特別還是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總能夠找到各行各業相關的人才。
距離上一次下雨已經過了三個月,在這三個月中,大樟樹勢力人口數量再次迎來新高。
達到了60萬之巨!
特別是第二屆高層會議之後,北境重新定位,加上大樟樹總部基地擴大宣傳力度,整個輻射範圍延展到周圍的四個省份。
使得在這三個月中,新增人口不斷增加。
新湧入的這些倖存者,也為大樟樹勢力的發展添磚加瓦。
......
八月三日。
這一日,造車工廠正式投產執行。
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一旦造車工廠能夠成功製造出電動車輛,那對於整個大樟樹勢力來說,意義重大。
往後,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電動車,將會飛馳在大樟樹幾個基地之間,貫通幾個基地的物資、人員。
互通有無,促進整個大樟樹勢力的發展。
他們在很早之前就改裝過新能源電車,也曾經用油車改裝成電車。
甚至,他們還把末世前的新能源電車拆解下來研究,並且更換裡面的電池,替換上大樟樹生產的固態電池,搖身變成了續航達到兩千五百公里的超長續航電車。
不過這些還不夠,他們從半年前便進行了電動車工程設計。
從外觀設計、數模構建、動力總成匹配等各個方面進行設計。
特別是在防衝撞、適應不同地形路面等方面,他們著重考量。
畢竟在末世大地上行駛,隨時都有可能會遇到喪屍,防衝撞能力不行的話,很快就會報廢。
並且已經制造出了幾輛樣車,但這些樣車基本都是從別的車輛上拆卸下來零部件組裝而成的。
並且這幾輛偽樣車,在兩個月前已經丟給左茹雪他們使用,並且收集使用資料,不斷進行微調。
整體使用下來,要比油車方便許多。
但這一次量產的電動車,與樣車會有些許變化,他們根據之前左茹雪他們的使用資料進行了調整。
按照末世前一般的造車速度來看。
從一輛車立項,到概念階段、再到工程設計、養車檢驗、量產準備、再到量產需要36個月到60個月。
可是,大樟樹沒有那麼多時間。
短短6個月就走完了全部流程。
在末世之中,沒有所謂的專利版權問題,哪輛油車上值得學習的地方直接拿來用。
也不用像在末世前考慮車輛定位,市場消費者需求等等問題。
第一批次產的新能源電動車,就是拿來運輸拉貨的。
就4個要求:
1、夠大!夠大才能夠裝更多的物資。
2、耐操!基地之外很多路面都不平坦,這輛車必須要能夠適應各種複雜地形,而且不容易出現問題,這就使得這輛車的構架比較簡單。
3、防禦力夠強!外面有喪屍,一旦遇到變異爬牆喪屍或者力量型喪屍,爬上車對著車輛敲砸,這輛車要能夠頂得住。
4、動力夠猛!馬力要夠大,才能夠拉動這麼多的物資。
特別是車頭,必須要有足夠強的衝撞能力,如此才能夠衝開喪屍群的包圍。
至於外觀、車身顏色之類的,則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只要這輛車好開,動力強、足夠堅固、穩定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
砰砰砰!
大樟樹緩衝城,工業區,造車工廠前。
十個內衛成員站成一排,朝著天空齊放八槍!
大樟樹基地沒生產鞭炮這玩意,也沒有禮花。
並不是不能夠生產,大樟樹如今的工業實力生產這玩意簡簡單單。
但是這玩意華而不實,並沒有什麼吊用。
還不如直接開槍當禮炮。
基地也不缺乏子彈。
工廠大門外,兩邊放了兩排的盆栽水果。
早上八點的陽光下,盆栽水果上的果實黃橙橙,煞是好看。
李宇站在工廠大門正中央,笑著看向眾人,用力一扯。
將那塊紅色的幕布拉下來,露出了工廠的招牌:
【大樟樹汽車工廠】
七個鎏金大字,就那麼嵌在牌匾之中。
這七個大字乃是李宇的外公,劉正義寫的,行書,字型瀟灑,筆畫鋒利老道。
讓人看得賞心悅目。
啪啪啪!
眾人一起鼓掌,祝賀著大樟樹汽車工廠正式成立。
“城主,你要不要上去說兩句鼓勵大家的話?”旁邊的劉化久上前說道。
劉化久是最新任命的造車工廠負責人。
負責造車工廠內的一應事宜。
李宇看向不遠處的眾人,人群之中二叔、大舅等大樟樹高層都在,在他們身後還有數百號造車工廠員工。
感覺的確要說兩句,於是李宇欣然答應。
走上了提前佈置好的高臺紅毯,李宇按了按手,臺下頓時安靜下來。
“諸位,大樟樹建立至今已經八年了,這八年來我們共同走過了風風雨雨,一步步穩紮穩打.......”
“造車工廠的建成,對我們大樟樹意義重大,未來大樟樹各個分基地要依託於運輸,有了造車工廠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電動車,我們就能夠保證各個分基地實現物資互通......。”
“各位,希望大家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努力工作,製造出精良的電動車.....”
李宇簡單說了五分鐘,然後便下了高臺。
臺下掌聲一片。
隨後李宇在劉化久與老董的陪同下,一同參觀了整個工廠。
工廠車間挑高很高,足足有十來米高。
超高的挑高,讓人一進來便感覺視野開闊至極。
承重柱上安裝的機械手臂,看起來充滿了科技感。
工人們在佈置下,按照之前的部署各就各位。
一輛整車製造出來需要幾天時間,這個是流水線作業,同時在執行。
並不是幾天時間僅僅只是製造出一輛車,而是將近100輛車。
平均下來,大概一個小時可以製造出一輛車。
每個車間分工明確。
從電動車外觀焊接,再到組裝,一共分為六個核心流程:
壓鑄、衝壓、車身、塗裝、總裝和電池。
分工明確。
李宇視察了壓鑄與電池車間後,便離開了造車工廠。
完整的一輛行車落地,還需要五天時間。
現在留在這裡,也看不到太多東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