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聯邦之帝國再起

第十七章 華夏九服

在澤崎敦正式對外宣佈中日合邦之後,一直在日本為此事奔波的大鴻臚師皓就帶著《中日合併條約》的文字飛回洛陽,趕在日本派出正式使節之前找到了正在太學向天子彙報工作的丞相大人。

“唔,時隔483年,東瀛最終還是落入我中華手中啊。”看著大鴻臚遞上的條約,楊慎撫須不無感慨的說道。

而作為此事親身經歷的師皓也是唏噓不已,很理解丞相的心中感慨,想當年三寶公狹中華之威勢,千船萬帆之兵威,七下西洋,兵臨萬國,征服了三韓、南洋、天竺、天方諸地,迫使八百餘邦國承認中華帝國宗主地位,並於皇曆1527年在洛陽朱禁城簽署《中華聯邦憲章》,以中華帝國為絕對核心的中華聯邦就此建立,亞洲由此成為了中華之亞洲,但在此情況下,猶有東瀛抗拒王命,不服教化,此後幾百年間因種種機緣巧合,使得聯邦或是無暇、或是無力顧及臥榻之側,東瀛小國成了中華聯邦歷代有識之士心中一個若有若無的心病。

現在這個唯一還遊離於中華體系之外的勢力也已經臣服,縱觀整個亞州,中華聯邦已然是毫無敵手!

至於還盤踞在日本關東的布列塔尼亞軍,既然聯邦可以在呂宋殲滅八十萬之眾,那麼同樣近在咫尺的日本又有何懼哉?

“既如此,此事已然塵埃落定,恰巧今日陛下在太學論學,也該正說到此事,子善,就隨本相一同前往。”

來到黃埔書院,過了層層侍衛和禁衛線,進到一間課堂,扇形階梯狀的課堂裡,劉軒正一身素色常服端坐堂上,給一群人講課。

“···故,當今世界猶若昔日漢獻,如今寰宇全球,東西相近,西人已掠食到了我華夏門口,這是弱肉強食之勢!吾等中華聯邦與布列塔尼亞帝國、歐羅巴聯合共和國三足鼎立,此誠多事之秋,彼布列塔尼亞帝國先有意圖侵佔聯邦呂宋,後又侵吞東瀛,我不犯人,人亦犯我!吾等聯邦外策一事已是迫在眉睫···”

而楊慎帶著師皓進來的時候,劉軒剛好講完,語畢,臺下眾人齊刷刷行長拜禮,同聲高呼:“謹受教!”

下了講臺,見到楊慎帶著師皓出現,劉軒揮手止住兩人參拜,拉著他們坐到了課堂前排,劉軒坐在正中,早在此處的太尉和大將軍領銜的一干武臣位於劉軒左側,楊慎和師皓就在劉軒右側兩個空位上落座。

“是為東瀛之事而來?稍待,聽李博士講完。”

天子這麼說了,楊慎二人也就安心下來聽講,見到一個年輕人上了講臺,很是好奇,聽這頭銜,該是太學的人。

“李之,太學博士,王道社干將。”

劉軒所說的王道社正是近年來聯邦新出現的一股政治力量,說是新出現倒也有些不太準確,因為承襲於前漢的中華聯邦一直以“內聖外王”之治為理想目標和執政理念,當年魏武郡王曹操該國號為“中華”,行君主立憲制後,一些新興的政治派別就在兩院的資政院和奉議會中產生,作為國策的“內聖外王”也就分成了兩派,一派關注內政,也就是“聖治”,一派關注外事,也就是“王道”。所謂“王道”,其實就是“霸王道”,只不過在劉軒登基之前,聯邦數十年衰頹,對內尚不能國富民安,這對外行霸王道自然也就無處可談。

聽了天子的介紹,楊慎也來了興趣,雖然作為文官之首的丞相天然屬於關注內政的“聖治”,與主張對外強硬的“王道社”無太大關聯,但是作為掌丞天子的丞相,也不可能真的對外一無所知,所以對於這位“王道社”干將的理論也是相當的有興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李之人雖瘦弱,上臺卻來了這麼一句,頓時讓他的身影高大起來。

“寰宇所及,華夏獨踞東極,古往今來,三千年矣!今曰倚南洋而左右睨視,佔中洲而上下求索,這袞袞凡塵,又怎能置於夷狄之蝕,而不歸我華夏王化!”

擲地有聲,別說在場諸位博士、太學生和文官,就連彭茂邦和龐興龍都放輕了呼吸,作為領導中華聯邦數百萬虎賁之士的太尉和大將軍,此時心中不由得高叫一聲好!這話說得太泥馬好了!咱們武人就最歡迎你們這種好戰文人,這是赤果果地宣稱我中華要統治世界啊!雖然是大話,但這個志向,這個胸襟,可是一般文人拍馬莫及的。

“寰宇歸華夏王化,此乃我中華天命!古有周制九服,今有華夏九服……”

接著這話不僅讓興奮的武將們一愣,就是穩重的楊慎和師皓也是面面相覷,九服!?把周制九服的那一套擴至寰宇!?這傢伙是認真的?

所謂周制九服,是周時分封天下的制度,“方千里曰王畿”為中心,五百里為一等級,由內而外,依次是侯、甸、男、採、衛、蠻、夷、鎮、藩共九服。所謂“蠻夷”,所謂“藩屬”,都由此而來。最早“華夷之辯”,都是基於這樣的思想根基:我是世界中心,誰離我越遠,誰的血脈就越不親,而邦國也就越不開化。

再聽下去,大家明白了,李之這是在將天子剛才“外策”之言作著具體闡述,至少是將目標清晰勾勒出來了。

就是這樣的目標,讓楊慎、師皓也瞠目結舌,心說學者果然牛掰,心有多大,嘴就有多大。而且一套套的,看上去挺美。

這李之所說的“華夏九服”,還不是最終的理想形態,而是根據中華聯邦現有態勢而定,分作了根、本、延、澤、衛、藩、蠻、夷、鎮九服。

這九服被劃分為“內三服”和“外六服”,內三服裡,“根”是中華根本之地,也就是傳承數千年的十三州之地;“本”則是中華聯邦內只屬於中華帝國的中央直屬領地,也就是十三州之外的劃州定郡之地,例如東北幽州之外的遼平二州,南洋呂宋這樣的漢民久居之地,“根”、“本”乃是華夏核心利益所在,只要有這些在手,即使聯邦不存,華夏仍有爭雄制霸之力;“延”則是中華聯邦內部那些加盟邦國。

這內三服皆是隸屬中華聯邦所轄之地,屬於“聖治”的地盤,“王道社”的重點在於外六服,外六服還分“近三服”和“遠三服”。近三服裡,“澤”是禮敬天朝,可以帶著一同奔富貴,有可能加入聯邦的國家,例如完全投靠聯邦的阿拉伯聯盟;“衛”和“藩”則是比這層次低一些,主要用來當作跟“遠三服”緩衝之地的外域,比如未來肢解eu後的西亞諸國和布列塔尼亞在拉丁美洲的幾個編號區。

“遠三服”就有些模糊了,“蠻”用來概括可以溝通,可以利用的外國,例如日後肢解eu的一些小國;“夷”則是視之為敵的外國,這不用說,現在的布列塔尼亞和eu都是屬於這個“夷”的範圍;“鎮”則是……這個不好直白說,早先天竺那些土邦和不遠的未來的澳大利亞,就屬於這一類。

總之,和魯魯修做的差不多,一定要徹底肢解掉eu和布列塔尼亞帝國,然後在建立以中華聯邦為核心的華夏九服體系,以求最終達到使得外六服全部同化為內三服,華夏獨據寰宇的目標。

早先在城裡中華聯邦之前,從秦漢到中華帝國就有著一套基於九服的朝貢藩屬體系,只不過在中華聯邦成立之後,當時的華夏遍觀寰宇,交流所及範圍之內,皆已納入聯邦所轄,當時的歐洲還是邦國林立,美洲大陸距離哥倫布登陸還不到一百年,大部還在印第安人手中,況且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與之聯絡都是過於危險,所以中華聯邦一下子失去了外交需求,原本的朝貢體系也陷入了土崩瓦解。而到了與eu和美洲諸國可以自由交通的時候,已經是幾百年後的事情。故而自聯邦成立之後,聯邦就缺少一套成體系的對外政策。

這套內、遠、近三服,表面上看,跟早前華夏所立的朝貢體系似乎沒什麼差別。但內裡卻大不一樣,照著李之的說法,內三服歸於“內聖”的體系裡,而外六服,必須行王道而治。

王道也就是霸王道:一手孔儒,一手孫武,面帶商君微笑,腳踩白起之步。

李之之後再具體解說以教化、商貿、軍事等各方面“王道”手段,來把握外六服,從而為中華“內聖”提供財富、資源和開拓之地,甚至將外六服轉變成內三服。作為丞相,楊慎早前聽劉軒說過一些零碎細節,不是特別敏感,而作為九卿的師皓卻是震撼得難以自拔,知道講學已經結束,也沉浸在其中。

“今天這場講學,是樞密院、錦衣衛和太學一同辦的,目的是確立吾等中華置身寰宇的外事根基,卿等入耳進腦即可,暫時不要再傳於外。”

天子的警告將師皓從遐思中拔了出來,他恭謹地行禮應聲,心想能這麼清晰地聽到國策,還真是幸運。

“朕記得師尚書這幾日一直在東瀛,既然現在隨丞相前來,相比東瀛之事已然齊備?”

“誠如陛下所言,東瀛丞相澤崎敦已經於今日正式宣佈請求內附中華,此乃《中日合併條約》,陛下請過目。”說著,師皓遞上那份薄薄的檔案。

劉軒接過開啟細細看到:“

日本天皇陛下及中華聯邦天子陛下顧念兩國間之特殊而親密之關係,欲增進相互幸福,永久確保東洋平和,為達此目的,確信不如併合日本於中華聯邦者,兩國間茲決定締結併合條約。為此日本天皇陛下以內閣總理大臣澤崎敦、中華聯邦天子陛下以外務部尚書、大鴻臚正卿師皓,仍各任命其為全權委員。右列全權委員,會同協議,協定左開諸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