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譚

第1351章 選擇

自李泓在東宮監國長安,到東都登基踐祚以來的這幾年;以最為正統的儲君、嫡長登基的大義名分,身邊也自然匯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或是利益與共,或是身價前程以付,或是抱有極大期許和追求的人士,為之奔走驅策於內外事。

因此,哪怕是歷任政事堂在位的宰相、元老重臣,也對他存在不同程度的善意和支援度;道理也很簡單,他的成功繼位已經被視為了,某種潛在的象徵和吉兆;一掃太宗開創的玄武門繼承法以來,已連續兩代太子不得好死的莫名詛咒。

因此,就連高宗為首的太上皇勢力,對他的容忍和放心程度,也一度遠勝過其他的皇嗣。在這種情況下,早年李泓透過大量編修、刊印書籍,興辦各地學校與圖書樓;整頓和恢復府兵,安置老卒和傷殘將士;通商四夷九邊、海內域外。

乃至為朝廷出征的大軍,組織和提供後勤轉運、輸供;用邸文和官抄將政令通達天下;興辦兩京官醫院和諸多藥園,培養和選拔醫藥人材;以病坊救濟孤弱貧寒百姓,研究諸多救時闢疫的廉價方劑;在長安建立飛錢聯合通兌天下財貨。

由是在數年間贏得巨大的聲望和人心的同時,也自然而然的羽翼豐滿起來;尤其是藉助太子監國和輔政宰相的支援,潛移默化的在國朝中下層官吏中,獲得了大量潛在支援;也透過分享商利和功名,培植了朝中為數不少的既得利益群體。

但是,聚攏在身邊的人數多了,自然就會產生各種是非,乃至出身背景,處事立場、態度,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標上的分歧和矛盾。畢竟,功名利祿和官位職事的上限,終究是相對有限的;而追求名位身家、榮華富貴的人心,卻是沒有盡頭。

因此,從太子李弘在東宮監國,到發起秘而不宣的宮變登基;在其身邊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好幾個互相交錯,又彼此競爭的大小團體,又演變成為了新朝的內部派系。其中數量最多的第一大群體,毫無疑問是源自國朝制度的門蔭子弟。

按照當下國朝的在籍記錄,高宗在位時延續下來的偌大朝廷中,流內品的文官,共計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七員,軍將/武官出身的四千又三十一人;此外還有兩京諸行宮的內官/宦者,兩千六百二十員;地方上的外官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五人。

(參見歷史上的《玉海》)

其中地位最高的門蔭途徑,就是成為門下省的弘文館,東宮崇文館的館生;前者二十人,後者三十人。專門擇選皇族近支,太后、皇后家的子侄,宰相及散官一品,實封功臣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的子嗣,才有充任其中資格。

其次是在京五品以上職事官,以其蔭資年高者為親衛備選;充入南衙諸衛的千牛、監門、金吾,或是勳、翎、策三府,及東宮的六府十率,諸王府的序列;從最低品的防闔、執仗、執乘、司階、直長等將校開始積累,獲得兵部的銓選資格。

也可以就此轉為文職,透過定期舉辦的釋褐試,步入正式的品官資序。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和機會,入選兩館或是補入親衛。於是已經滿額或是落選的大多數人,就可以退而求其次,謀取成為供奉朝廷的郊社,皇室宗廟的齋郎;

當然,這只是一個身份和名頭,並不用真得去任事;但是隻要朝廷舉行內選,經過六考、八考的程式,也是能夠獲得與科舉選人一般,外放為官的候補資格。而在齋郎之外,還有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相對特殊路徑,就是成為朝廷特選的挽郎。

也就是在皇帝、皇太后、皇后、太子、親王等,重要人物駕崩之後;朝廷會在品官、勳貴之家,選取一些身狀面俊,聲詞洪亮的少年,作為大殯是牽挽靈柩,高唱輓歌的人選。因此,在葬禮順利完成之後,多少會得到朝廷加恩並參加內選。

像是著名的開元宰相,姚宋二張之首的姚崇,就是官宦子弟的出身,成為歷史上早亡的孝敬皇帝,也就是太子李弘的挽郎;開始嶄露頭角踏入仕途的。當然了,在這個李泓還沒死的時空,他還是在家讀書的小卡拉米,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李泓也曾經試圖徵辟過他,但是看上去還是過於年輕了;雖然自小就有好學倜儻,尚氣節的評價;但為了防止拔苗助長,還是讓其連同其他官宦子弟輾轉進京,在四門學繼續進修。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子弟,就沒有這麼多的待遇和條件了。

但他們同樣可以透過,向朝廷獻金、納粟;或是成為不如品流的州縣官佐,然後以年資換取參加吏部銓選的資格/舉薦名額。因此在這個科舉才剛剛起步的時代,官員門蔭依舊佔據了,仕途的很大一部分比例,科舉也未曾達到後世那種顯赫。

當然了,在初唐到中唐這段時間,長期邊疆不靖、用兵頻繁;雖然不免勞役繁重、疲敝傷民,但也同樣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軍功出身。由此積累了相應軍功,位列人稱“勳策十二轉”的勳官/武散階中;由此獲得官人身份,可從兵部轉為職事官。

比如在初唐就大名鼎鼎,活到現在還在為國奮戰,的傳奇人物薛仁貴;就是再投奔將軍張士貴的麾下,追隨太宗發兵遠征高句麗其間,以白衣登城的驍勇之功,引起了觀戰的太宗注意;從一介衛士直接提舉為從五品下的遊擊將軍、果毅都尉。

此外,還有流外官入品的路徑,也就是最底層的胥吏群體,積累了一定年資和功績;透過書、計、實務的小選,獲得踏入仕途門檻的品內官人身份。但是這個出身的下限和上限很低,絕大多數人只能擔任縣令以下末微佐職,屬歧視鏈末端。

相比之下,科舉佔據比例小得多,但含金量公認最高。此外,又有入幕、徵辟等特殊的入仕途徑;但規模都不大也很難成氣候;尤其是越過門蔭、科舉體制的別敕徵辟,更是被視為典型的倖進之途/佞臣首選;而飽受官場之中的排擠和歧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