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已經開始恐慌!
“封嬪位,定名位。”康熙十足清楚他自己在做什麼,該考慮的、不該考慮的,康熙可以說,他都完全考慮完了,才出的這道冊封聖旨。
“一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老狐狸,看到了好處、聞到了肉味兒,該如鬣狗般,分搶爭食,劃地盤了。”康熙冷靜回道。
什麼兵力不足,利益足夠大,命都能豁出去,好掙回功名利祿、抱得權名高位而歸。
說到這裡,康熙還有心笑了笑,他樂得看戲,看有誰不掉入這光明正大的陽謀裡,誰能在這逆天好處裡,心如止水。
康熙只會服他!然後,這顆棋子不能為我所用,要麼調,調到不礙眼的地方去;要麼殺,殺了,更礙不了眼睛。
太皇太后半疑不信,緊緊盯著說話時的皇帝,一言一語,恨不能剖開皇帝的心,好看透一言一語的真心與謊言。
“那你知不知道,聖旨一下,前朝後宮,都會起大動盪!”皇帝急躁,太皇太后歷經三朝,已經是個有年歲的老人,老人之所以老,年歲越大,越是求穩。
太皇太后與皇帝意見不合,乃至意見相左,已成常態。太皇太后不得不擔憂,擔憂她這個帝王孫子、擔憂大清的江山。
太皇太后從沒想毀了這個帝王,從沒想毀了這個孫子,更不敢想毀了大清江山。
“若是不動盪,朕不是白費功夫了嗎?”康熙還有閒心笑,任誰看著這個帝王、這個男人,如若不知,也想象不到,他今早又砍了一批人,身上的血腥味,都還未散盡吧!
太皇太后又閉了眼睛,皇帝所作所為,太過冒險,在太皇太后看來,無異於刀劍起舞,即便太皇太后心臟再強大,再強勢,再有承受力。
皇帝的所作所為,依舊讓她擔憂。
“一個動盪的朝廷、一個動盪的後宮,對皇帝你,有什麼好處?”太皇太后還在試圖勸阻皇帝。
從皇帝年初決定撤藩時起,太皇太后就不同意,三藩不是不能撤,而是此時去撤,太過冒險,太皇太后穩重,自然認為皇帝應當穩重些,以江山社稷為重。
而不是踩著刀尖起舞冒險,將國家、將江山帶入險境,這不是有能之君所為。皇帝堅持,最終也如皇帝所願!
“看見魚餌,魚想要食魚食,才會上鉤。”康熙要的,是該動的人動,剔除那些無能的,能在帝王棋盤上走一遭的,都是能臣,都是好臣子。
至於有自己的盤算,只能說,很正常,誰人能大公無私,還是那句話,誰人無私!帝王接受私心,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榮華富貴,康熙也給機會,只看誰能耐,能脫穎而出,咬住帝王拋下去的魚食。
太皇太后看著銳利急進的帝王,只覺心臟的承受能力不足,擔憂激進的孫兒、擔憂她他激進的手段,更擔憂這大清的江山。
她怕,她怕她選錯了人,選錯了帝王,最終葬送了這大清得之不易的大好河山。
太皇太后只覺心臟砰砰砰跳動,跳動得讓她害怕。太皇太后捂住了心臟,看著皇帝:“皇帝,吾教你養你育你,未曾教過你這般急躁,教過你穩重、心狠,不曾教過你,用江山社稷玩笑!”
在太皇太后心裡,最緊要的,還是江山社稷。
甚至皇帝,都未必有江山社稷重要要!
“皇瑪嬤也說了,朕是帝王!”康熙任由太皇太后話說出口,然而面不改色,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