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軍的持續進攻之下,秦軍一路敗退,面對齊軍的進攻,秦軍甚至不得不主動放棄城池以避開齊軍的鋒芒,在沒有找到對抗齊軍火炮的方法之前,秦軍實在不願與齊軍再次發生正面的決戰,因為那隻會增加無味的傷亡。
為了儲存兵力,秦國不得不主動放棄大片的領土,當寒冬來臨之時,秦國的晉陽郡、邯鄲郡、鉅鹿郡、常山郡、東郡、上黨郡,連同大半個河內郡盡數丟失,若不是突然天降大雪,恐怕連潁川郡都要遭受到齊軍的攻擊。
而且秦軍的損失還不僅僅只有這些,在秦軍大敗的時候,楚國也是聞風而動,原本敗退的二十萬兵馬一下子增兵到四十萬,直接攻入了魏國以及秦國的汝南郡,若不是王翦的決斷足夠快,當大量的秦軍從前線及時撤退回秦國本土,進而可以南下鞏固防線的話,說不得當年秦國從楚國掠奪而來的土地都要損失大半了。
只是,秦國止住了兵敗如山倒的大勢,但魏國卻是倒了大黴,自家大哥秦國都要被打爆了,他這個小弟的面對的局面是什麼?那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魏國當年在秦國的幫助下暴揍楚國一頓,將楚國當年搶奪到的故宋國之地盡數奪走,當年楚國畏懼秦國,不敢對魏國怎麼樣,但現在形勢卻是已經不一樣了。
楚國趁著秦軍被齊軍重創的機會,果斷出兵進攻魏國,魏國以一國之力面對楚國顯然不是對手,尤其是在齊軍佔領了秦國東郡的情況下,更是讓魏國上下瑟瑟發抖,如果說楚國只是強盜的話,那齊國可是真正的足以要命的殺手。
在魏國上下的瑟瑟發抖中,波及天下的戰事隨著一場蔓延至整個大河南岸的大雪而戛然而止。
“這一戰我們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時候適可而止了。”鄴城的臨時行宮中,楊崇如此對麾下的文武眾臣說道。
“大王,這場大雪雖然來的突然,但總歸是會停止的,若是不能趁著秦軍被我們重創的機會,儘可能地擴大戰果,下次可就未必有這樣的機會了,尤其是秦國也有公輸家,若是秦國傾盡全國之力仿製火炮,下一次與秦軍作戰,我們就有可能會面對同樣也裝備了火炮的秦軍。”楊崇有意罷兵,但有的人卻有著不同的意見,比如衛莊,他的劍法走的就是勇猛霸道的路數,他在戰場上的作戰風格同樣也是如此。
“趙地沒有下雪。”楊崇道。
楊崇並不僅僅只是軍隊的統帥,更是一國之主,他要考慮的事情並不僅僅只是戰場的事情,他還需要考慮戰場之外的事情。
大河之南盡是大雪,但在大河之北卻沒有下雪,這意味著什麼?楊崇結合著自己的記憶,不得不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趙地來年將有大旱,如今趙地已經屬於齊國,齊國來年若是不能帶領趙地的百姓度過災荒,其在趙地的統治必然陷入危機。
而且,這一戰齊國已經得到了太大的戰果,領土、人口擴張了一倍有餘,一個人吃的太多了尚且會消化不良,一個國家同樣惡意是如此。
一個國家,若是不能建立起穩定的統治,最大程度的凝聚人心,調集資源,那所謂的大,也不過是大而不強而已。
現在的齊國已經足夠大了,人口也足夠多了,楊崇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將現有的領土完成整合,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國家,讓這個全新的國家實現真正的蛻變。
至於秦國,只要楊崇自己足夠強大,秦國即使會變得更強也不重要。
國與國之間的爭鋒,最重要的還是強大自己,與其指望敵國變得虛弱,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才更靠譜一點。
秦國不敢戰,齊國又不想戰,當這兩個天下間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不想繼續進行戰爭的時候,戰爭自然也就可以結束了。
當春意出現在大地上的時候,最後一場戰鬥隨著秦軍主動徹底一座小城而結束了。
秦國經此一戰,損兵折將之中,更是丟失了大量的國土,數十年的經營一下子回到了當初,可謂是白白爭戰了幾十年。
不過,得到如此結果的秦國上下卻是滿意的,因為秦國上下都知道,秦軍在這場戰爭之中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取勝的,能夠得到一個重傷而退的結局,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錯了,接下來秦國需要做的就靜靜的養傷,當然,對於秦國來說更重要的是儘快找出可以對付齊國火炮的方法。
若是秦軍不能找到可以剋制齊國火炮的武器,那麼,在下一次的戰爭中秦國依舊會失敗。
好在齊國的火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卻並非不可對抗,齊國有墨家制造火炮,秦國同樣也可以有著公輸家效力,秦王政相信,只要給秦國時間,秦國就一定可以找到剋制齊國火炮的辦法。
不過在此之前,秦國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瓦解齊國與楚國之間的聯盟,一個楚國固然不算什麼,但一個齊國加上一個楚國,那對秦國來說就是天大的麻煩的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