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25章 道雖不同,但我後繼有人了!

秋為白藏,冬為玄英,一個是白色的收藏,另一個是氣黑而天青。此時秋冬之交,則是十月隕蘀(拓),是切實可見的“黃天”。

樹上的黃葉紛揚落下,就像飄零的蝶影,又滿是寂寥的肅殺。光禿禿的桑樹上,蟬聲消失不見。枯黃的田野間,有蟋蟀在鳴叫。而兩匹馬慢慢溜步在田埂上,載著一個青年,一個少年。黃衣的少年騎著黃色的馬,頭上戴著黃色的頭巾,悠然唱到。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承負,你在唱什麼?聽起來有些耳熟。”

“村裡有老丈也會唱,是《詩經》中的《小雅·十月之交》。周幽王時災害頻發,有日食地震旱災。王室貴族與國人,上下矛盾很深。”

“然後,周幽王六年發生了一次日食,又發生了月食。於是藉著天象,周王朝核心的司隸地區流言大起,國人沸騰抱怨!就連周朝內部的貴族,也寫出了這首《十月之交》,來用天象指控周幽王!”

“這首傳唱的詩歌流傳極廣,深入人心,嚴重打擊了周王的威信,讓他的命令無法在國中通傳。貴族與國人們以天象為理由,越過了君主與臣民的上下法理,來名正言順的,抵抗周王的賦稅與徵召…”

說到這,張承負意味深長的笑了笑,繼續唱道。

“日月告兇,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這日食和月食,就是周王無道,失去天心人心的體現!這種天象其實自古常有,可一旦和人間事結合,而天下人都這麼認為…那周朝的天命,也就此告終了!”

“道奴,你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嗎?”

“後面發生了啥?哦,我好像聽說過,什麼‘烽火戲諸侯’,然後周王就被北方的蠻子抓走了!…”

“嗯…這故事是太史公寫的,寥寥幾筆,諱莫如深,也是參考《呂氏春秋》的‘擊鼓戲諸侯’。實際上,當《十月之交》這首詩歌,能在司隸廣為流傳的時候,周王的人心就已經散盡了。”

“而當日食發生五年後,犬戎南下,攻陷鎬京,俘殺幽王…周王室統治天下的實力,四百年宗周的威望,也就此蕩然無存。後面再續上的四百年,東周的春秋戰國,卻早已不再是周王的天下了…”

這一番故事講完,馬背上的張承負神色幽幽,笑著道。

“日食、地震、旱災,無道君王…天象與人間事相合。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所區別的,不過是周王的實力有限,而漢帝手中的武力,更為強大罷了!”

“宗周四百年,大漢四百年。四百年有一樣的天象,四百年一次天命的移轉,豈不是正好相合?…眼下,這天下不知有多少經學傳家的世家大族,正拿著竹簡古籍鑽研,懷疑大漢的天命不再!”

“而我太平道流傳出的‘天命變化,火德衰頹,土德當興’…也就如這《十月之交》一樣,是在瓦解漢帝的統治根基!只不過,從日食到幽王死、鎬京破,用了五年。而從日食到漢帝死、洛陽陷,怕是也要這麼久,或者還更長些!…”

“但天下事,盡在人心。天命與人心互相影響,就像陰陽流轉。一旦人心散盡,那就必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啊?宗周與大漢的天命,都是四百年嗎?四百年…好像確實是夠長了,老天總得變一變的…”

聽到這一段“否定大漢天命的方法論”,高道奴瞪大了眼睛,努力思索著。他雙手撓頭,只靠雙腿騎乘,卻穩得像是長在馬背上一樣。

其實,他沒太聽懂張承負唱的《詩經》,但聽說宗周與大漢,天命都只有四百年,幽王與皇帝一模一樣,天象的示警也一模一樣…他就驀然間覺得,好像這大漢的氣數,確實是要盡了。而那些更懂經書的世家大族,怕是也會有一樣的想法吧?“黃天在上!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傳出這樣類似的流言。讖緯也好,五德也好,四百年天命也罷…只要這些傳出去,就會在大漢朝廷內部,在皇帝與世家大族、地方豪強間,形成不可彌補的裂痕!而後,再熬到這裂痕裂開,大漢如瓷器般破碎,再也無法粘合的時候!…”

“當然,我們也要用這些理論,來說服那些可能加入、反抗朝廷的力量。就像師父傳道時,在各州郡國留下的三十六方!…只是這些地方豪強或者民團首領,還不夠堅決。他們沒看清自己的處境,不敢把矛頭對準世家大族,妥協性太強了…”

說到這,張承負搖了搖頭,點到即止。他期待著師父張角南下,帶著他去往大河以南,與三十六方的渠帥們見上一見,再仔細講一講未來起事的方向。而現在…張承負自信一笑,用力一夾馬腹,去往陂塘。

“駕!駕!…”

“噔噔咚!噔噔咚!”

“!!…”

駿馬飛馳,馬背上的黃衣少年大開大合,起起落落,就像振翅的“鴞鳥”。這奔行速度之快,讓高道奴目瞪口呆。而後,“鴞鳥”振翅到一定頻率,高道奴再眨眼一瞧.這“鴞鳥”就驟然飛走了,一頭扎到了泥裡,伴著一聲不甘的喊叫!

“你這黃色的的盧!…”

“.”

每日短暫的歇息後,剩下的就是陂塘上下的辛苦勞作。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百畝塘底最先挖出半丈多深的地基,然後夯土三層完成。西半邊的河坎修築整齊,鋪了一層大大小小的石塊,來減緩降雨沖刷。而東半邊兩丈高的新築壩,也終於在十月過半的時候,被打入了稀疏的木樁,再鋪上了同樣的大小石塊,就此徹底合攏!“迎著水的那面內壩,一定要用石頭壓好,尤其是底下!這底下才是受著水勁的地方哩!後面要想加固,還可以在坡柵上下功夫,弄出一道連成一體的柵欄…不過,老叟設計的這馬蹄形坡壩,雖然修築的距離長了許多,但它穩固的很吶!”

“再說,這是為自家莊子修陂塘,大夥都下了苦力氣,比官府徵丁役乾的認真多了…這壩我瞧著,用個三四十年,完全不成問題!對了!這外壩上還能種些草,草根入了土,能更穩固些!”

河工李老河揹著雙手,在新壩上走來走去,仔細的檢查著每一丈。他在這東壩的中段高處,還設定了個稍微凹些的溢洪道,平日裡用泥土草袋堆著。而當這陂塘蓄滿水,降雨太大的時候,就會自然從這裡衝開草袋,洩洪入下方的河道,來保護陂塘本身。

至於底部的灌溉閥門,需要槓桿與絞車啟閉的板閘,修築的成本技術都很高,也得與流入田裡的水渠配合。這種僅僅兩丈高的小型陂塘水庫,倒是用不著,去挑水灌溉就行。

“哈哈!八百多人,辛苦了快四個月,總算是把這陂塘給修成了!…”

“看!這就是我們的勞動,是我們親手建起的陂塘!冬天馬上就到了,它能在農閒的冬天,儲存下雨水、雪水與河水。而這樣儲存的河水,到了明年春,就是灌溉豆粟,能夠救命的水源!”

張承負帶著童子們,站在並不廣闊的陂塘上,看著他們親手建造出的第一座水利工程。周圍的鄉民丁壯們笑著,期待著,想象著未來數十年的安穩與豐收。河工李老河更是捋著鬍子,挺直了腰背,老臉上笑開了花!

“勞動能改天換日,能抵禦老天降下的災害!這就是‘人力勝於天’!雖天災橫行,但我們這些信奉太平黃天的人,依然當自救不息,儘可能的去改變這世道!”

陂塘上,張承負聲音慷慨,對周圍長了一截、黑了一圈的弟子們,鄭重認真地教導著。他並沒有注意到後方,十幾個農人打扮的太平道徒,已經步行入了莊子。

“噓…不必多禮!”

為首的大賢良師戴著黃巾,穿著如同老農,制止了周圍人的行禮。隨後,他平靜的走入人群,走到張承負的身後。他靜靜聽著這位最小的弟子,總結著修築水利的經驗。而當他的目光看向修成的陂塘,眼中閃過難以抑制的驚訝,嘴角也慢慢揚起了笑。

“這座陂塘從挖土、夯土到築壩,我們前後幹了快四個月,中間時斷時續。後面哪怕有道奴帶著四十個青壯門徒加入,一起使勁來幹,也還是比預計的工期要長了許多!”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會延期?…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夥挖土方沒那麼快,沒辦法連著挖土,必須輪換著休息來幹。其次的問題,就是鐵製工具不夠,木頭的工具太容易磨損,還需要木匠修補新造。再後的問題,就是在塘壩裡打入沉重的木樁,因為缺少好用的木架軲轆起重,人力幹起來很慢…”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一個問題,是我們對自己的力量不清晰,對實際的困難知道的少。後一個問題,則是我們的工具不夠,需要用更多的力氣來補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預’是什麼,是想象中的幹事。這想象和實際的幹事之間,總是有很大的差距,總是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但只要做的多了,善於總結問題,就能汲取經驗…而經歷這些、克服這些的過程,就是‘成長’!”

說完這些,張承負老氣橫秋,虛虛捋了捋不存在的鬍子。隨後他笑著開口,模仿著師父張角的語氣姿態,注視著認真聆聽的童子們,慨然道。

“好了!我…為師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其實就兩句話!”

“勞可移山,力可生谷,人可勝天。器利則功速,志定則道成…太平不待於天,黃天生於人心。我等信者當自強,行者當自救,自強自救,以救天下人!”

“怎麼樣?為師說的如何?!…”

“對!張師說的對!這樣的陂塘,我們再修許多座,就不怕旱災了!…”

陂塘上的童子連連點頭,有的高興應和,有的卻在東張西望。機靈的張守存打著手勢,使勁對“張師”眨著眼睛。而看到他這擠眉弄眼的模樣,張承負眼睛一瞪,還要再說些什麼…卻忽然有一句熟悉的話語,從背後傳來。“為師覺得,你說的很好!很好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