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14章 士族與選官

偏殿之中,黃天的神牌供奉在上首神壇。神壇前放著一個粗陶香爐,燃著最常見的松香與柏脂。這殿中其實並不常燃香,但為了募糧回來的三師兄辛茂安,這次特意點上了。

淡淡的青煙在殿中縈繞,師徒九人跪坐成太極的圓形。而張承負與高道奴相對而坐,一起傾聽著上首的對談。大漢士族的世界,就從那隻言片語中,露出了片羽鱗爪。

“茂安,你這次在耿氏談了許久…可曾談了些其他的?比如州中最近的大事?”

大賢良師張角神色溫和,看向士族出身的三弟子辛茂安。這位三弟子是中山辛氏的庶支,雖然是普通的寒門,但有了他這個師父的名望加持,也有了登堂入室,與世家大族談話的資格。

而剩下的七位弟子中,除了大弟子馬元義外,其他六人沒有士族出身,都很難進入世家大族的門庭,更不用說知曉冀州士族、大漢朝廷的最新訊息了。

士族這個圈子,從孃胎裡生下時就定了七分。生下來不在裡面的,想擠進去千難萬難,哪怕進去了也低人一等。以後世劉裕的功績尚且被士族鄙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州中的大事?有的,老師。我與耿氏家主前後談了半月,這冀州眼下的頭等大事,就是新到任的冀州刺史李公,要檢校郡中的英才,確定今年的孝廉名額。再從各大族收些子弟,填補冀州各郡的屬吏。據說,作為新到任的刺史,李公還準備格外開恩,向朝廷舉薦幾個茂才!”

辛茂安興致沖沖,提起“舉孝廉茂才”,身體都坐的直了。

毫無疑問,在冀州本地的世家大族眼中,今年的大疫災荒,根本算不上“頭等大事”。各家只要把道路一封,莊園一閉,外間死上多少小民百姓,都無關緊要。這小民死的多了,還是大族的好事,讓兼併土地輕鬆許多。而眼下士族們真正的大事,正是一年一次的“舉孝廉”,以及今年新刺史格外開恩的“舉茂才”!“朝廷選官,無非就是四個門路。察舉、徵辟、薦舉、任子…”

辛茂安微微含笑,看了眼下首的幾位師弟,詳細的解釋道。

“這徵辟和薦舉,都是針對名望卓著、德才兼備的‘賢士’。除非是各郡望世家中的仁厚長者,或是像黨人君子一樣的名士,普通計程車族,想也不用想。”

“至於任子,則是兩千石以上的高官之子,若無重大過失,可以直接被授以郎官職位。只是這個任官的渠道,算不上大好。大多都是為勳貴之後,那些無才的嫡系子弟準備的。就好比那後族外戚何氏,河南尹何進,剛成為兩千石,就把郎官的職位大肆授予族中子侄,各個都是‘任子’…”

說到這,辛茂安笑著搖頭,面露譏諷。隨後,他神情一肅,正容道。

“說到底,這察舉選才,才是士族選官任官的正途!朝廷法度,人口滿二十萬的上郡國,每年舉孝廉一人。往上滿四十萬的,每年舉孝廉兩人。而往下人口不滿二十萬的下郡國,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我冀州戶口之豐,在天下數一數二。魏郡、清河國、安平國、鉅鹿郡、常山國、中山國、河間國、渤海郡,都是人口五、六十萬,能舉薦兩個孝廉的大郡。唯一人口少些的,就是二十萬左右的趙國,只有一個孝廉名額。整個冀州加起來,四五百萬口,每年能有17個察舉出的孝廉!…”

“冀州四五百萬口,每年只選17個士族子弟作為孝廉,進入做官的門徑?…”

聞言,張承負抿著嘴,心中思索。此時的“官”與“吏”上下分野,幾乎是不會相交的平行線。這些做“官”的名額極度稀缺,每年只有十幾人,顯然都是為上層士族,乃至於世家大族所準備的。而普通計程車族和豪強,只能去求“吏”的名額,去求刺史屬吏、郡國屬吏,乃至最小的縣屬吏。至於占人口九成的平民、農民,世世代代都是底層,根本沒有往上走的可能!“茂安,那今年冀州的十七個孝廉,又是如何分配的?”

二師兄唐周微微傾身,看著辛茂安開口。雖然,像他這樣的小吏之後,與那些能舉孝廉的“世家子”,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於這些訊息的關注。這些“孝廉”的名額,正反應著冀州各郡世家大族的此消彼長,也象徵著未來的、必然的朝廷權力!

“哈哈!唐周師兄,你若是問別人,得來的訊息必然不準。而我這次帶回的訊息,可是耿氏家主親口告知我的,是提前和刺史李公透過信的…”

辛茂安嘴角揚起,拍腿大笑出聲。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這舉止有些放肆,不符合儒家子弟在老師前的恭謙舉止。他趕緊看了眼上首平靜傾聽的老師張角,低頭恭敬行禮,才繼續道。

“老師!此次冀州17名孝廉的名額,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接下來刺史李公的選才校驗,不過是走個過場…嗯,也不一定。今年舉了茂才,孝廉的名額有多,大概能分出2個,給表現卓異的寒門士族…”

“茂安,具體說說。”

“是,老師!首先是我們鉅鹿郡,兩個孝廉名額,一個給了軍功貴胄耿氏,一個給了縣望沮氏。然後是清河郡,郡望清河崔氏拿了一個,縣望清河張氏拿了一個。”

辛茂安伸出手指,在地面的泥土上虛虛畫著,把冀州九郡最重要的世家大族,盡數標註出來,如同最明確不過的權力地圖。

“趙國只有一個名額,給了郡望趙郡李氏。李氏也是傳承久遠的世家了,是戰國趙將李牧之後,也一度與皇室聯姻。只是最近幾代人,李氏家門不繼,有些衰落…”

“常山國有兩個名額,一個給了縣望常山張氏,另一個空了出來,留在刺史李公手中。常山張氏也是本地望族,與中山甄氏世代聯姻。常山與中山本地的郡吏,基本都出自他們兩家…”

聽到“常山國”的名字,張承負心中一動。他想了想,開口問道。

“茂安師兄,常山可有姓趙計程車族?…”

“姓趙?常山趙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