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四年秋,太極殿的樑柱間瀰漫著凝重的氣息。
李承乾端坐於主位,案上攤著全國州縣的《秋糧呈報冊》,硃筆在“江南歉收三成”“隴右糧價微漲”等字樣上圈點,聲音透過殿內的寂靜傳向百官:“新政推行三年,商稅增了,工坊興了,可百姓的飯碗還沒端穩。”
“三熟稻在嶺南試種成功,卻難抵中原旱澇;錢莊平抑糧價,終究是‘堵’不是‘疏’。今日朝議,只論一事,如何讓大唐百姓人人有飯吃。”
百官肅立,殿內只剩呼吸聲。
糧食是盛世根基,可受制於耕作技術、水利條件與土地肥力,這道難題壓在每位大臣心頭。
李承乾自己也沒什麼好的辦法,所以才把這個問題丟在朝堂上來解決。
不指望能完全搞定,或許可以給他一些靈感。
房玄齡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太子殿下,老臣以為,糧食之困,一半在產,一半在運。去年江南豐收,卻因漕運淤塞,三成糧食在途中黴變;關中缺糧時,蜀地的存糧卻運不進來。”
“臣建議擴建洛陽、長安、揚州三大糧倉,將‘常平倉’制度推至州縣,每縣設‘義倉’儲糧,同時疏通汴河、邗溝等漕道,用新式漕船運糧,損耗可減四成。”.
“如此一來,豐年可儲糧防歉,歉年能調糧賑災,雖不能增產,卻能讓糧食活起來,減少浪費。”
長孫無忌接著出列,奏道:“房相所言極是,但若只重儲運,不重耕種,糧倉終會空竭。”
“臣以為,需強化‘農桑考核’,將州縣官員的考績與‘畝產增幅’‘荒地開墾數’並論,凡三年無增者降職。”
“同時讓實務科進士下鄉,手把手教百姓用新式農具,在北方推廣粟麥輪作,南方試種雙季稻,由戶部撥銀補貼稻種。”
頓了頓,長孫無忌嚴肅道:“關鍵在落實。去年下發的《農桑要術》,不少州縣束之高閣,需派督查官嚴查,確保農技真正到田、到人。”
魏徵眉頭緊鎖,出列時聲音帶著急切:“兩位大人所言皆善,卻未觸及根本!”
“如今關中、河南的良田,三成被勳貴豪強兼併,百姓佃種豪強之田,畝產三成歸主,自己只剩七成,如何能飽?”
“臣請太子殿下嚴令‘清查隱田’,凡豪強多佔的土地,按均田制分給無地流民;同時規定‘永業田不得買賣’,違者抄沒入官,讓土地回到耕者手中。”
而後加重語氣:“無地則無糧,無糧則不穩。不抑兼併,再多倉儲、再好農技,也填不滿豪強的私倉!”
魏徵是個狠人吶。
直接就開始打豪強了。
如果是先前貞觀年前,為了維持社稷穩定,魏徵肯定不會提出這個方案。
畢竟這往下的阻力很大,大機率是白忙活一場,無法真正落實。
但新政下,政令直達縣城,皇權空前強盛,強勢清查隱田是行得通的。
褚遂良看了一眼魏徵,沒有多說什麼,這個時候去攻擊魏徵的發言沒有意義,哪怕朝堂上大多數人都屬於‘豪強’系列。
但這些話是沒有問題的,很多人都能看到,只是因為既得利益者不敢說。
現在說出來,就看太子如何擇決。
但他也不能什麼都不說,便道:“魏公所言土地問題,非一日可解。”
“臣近年在江南考察,發現農具改良可立見成效。”
“百鍊司新造的‘水轉大紡車’能省人力,若改造成‘水轉龍骨車’,灌溉效率可提一倍。”
“另外,臣從西域引入‘耐旱豆’,在貧瘠山地可種植,畝產雖不如麥稻,卻能救荒年之飢。”
耐寒豆就是後世的鷹嘴豆,褚遂良沒有正面去應對魏徵對於土地問題,而是轉換思路繞開。
“臣請在隴右、陝北試種耐旱豆,同時讓工部批次打造新式水車,由商部牽頭,讓工匠下鄉修造,百姓以糧抵工價,不耗國庫卻能增收。”
朝堂眾多臣子們紛紛贊同褚遂良的觀點,實際上也是為了便宜太子的視線,保障自身利益。
這就是臣權跟皇權的相勃之處了。
豪強本身的依賴在於權勢,能在中樞朝堂上的,別看李承乾日常面對的都是頂尖大臣,然而哪怕個戶部侍郎,幾乎沒什麼發言權,在李承乾眼中的‘小官’。
放在地方上,那就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官。
一個戶部侍郎背後,哪怕自己是清官,下邊的宗族依舊會有大量人攀附,自發行成‘豪強’勢力。
這就是權勢所帶來的影響,不需要自己主動去做。
所以大部分官員,自然不想魏徵清查土地的言論被太子重視,可他們又沒膽子去直接說,那就只能轉個彎去支援褚遂良。
畢竟褚遂良的言論也是很有道理,挑不出毛病。
李承乾淡淡的看了眼褚遂良,沒有多說什麼,現在還沒到時候。
雖然以他如今的威勢,強行去做沒有阻礙,可到下邊,清查整個大唐的土地收效會甚微。
這需要大量的人手,可這些人手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會相互勾結。
哪怕是新生代的官員,那些寒門士子,他們一入朝廷,後面同樣有大量攀附。
這是屬於時代的難題,不是幾句話下去就能解決的。
太常卿蕭瑀鬚髮皆白,出列奏道:“諸公皆重‘術’,卻輕‘禮’。”
“臣以為,當恢復‘親耕禮’,太子殿下春耕時率百官親耕籍田,昭示重農之意。”
“同時在州縣設‘農桑社’,每月聚百姓講學農桑,表彰‘耕織能手’,贈以布帛、免除徭役,激發百姓耕種積極性。”
殿內百官紛紛提出各自的看法,一是為了在殿下面前露臉,二也是為了沖淡魏徵的發言。
有的說“修關中水利”,有的提“減免農稅”,有的建議“養官牛貸給農戶”,議論聲中,皆是務實之策。
李承乾靜靜聽著,這些建議都很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