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又急又氣,拜倒在地:“師尊,我有罪,請您責罰。”
陸乾不語,王羽卻皺眉站了出來。
“掌門,趙剛自盡雖然令人遺憾,但不管是小妍,還是各位長老,在這起事件整個過程中並不曾違背任何雲山門規法度。”
“小妍不可胡亂自承有罪,掌門也不好進行責罰。否則又要依照哪條法規?”
江青楓嘆息一聲:“是啊,這件事大家都沒有錯,但最終卻有一位弟子自盡而死,這可是我雲山重立以來第一遭。對趙剛來說,他又該怪誰呢?”
“怪誰?既然自盡,又不曾有他人逼迫,那該承擔責任的人就是他自己。”顧霓裳冷聲說,“說到底,事情是他自己挑起來的,他沒能透過傳功司的考核,鬧將起來結果遭到眾人唾罵,最終承受不住......自作自受,又有什麼好討論的。”
“道途兇險,非堅韌者不能前行。”向來極少在會議上開口的蕭天賜,今日卻難得說了一句,“趙剛之死,怨不得旁人。”
不知為何,崔玲瓏倒是很能代入趙剛的感受。她忍不住說道:“趙剛也只是為自己爭辯,絕想不到會引發林師兄的心魔。惡語如刀,舉世孤立,又有諸長老質詢,他最終心理崩潰......不論如何,我以為雲山弟子們對他的唾罵和圍攻太過了一些。”
陸乾終於開口了,他看向一直沉默的安放鶴。
“放鶴,你以為呢?”
安放鶴沒有立即回答,他有些發呆地看著手中的玉如意,過了幾息才幽幽嘆道:“從門規法度上說,正如王師伯祖所述,這起事件中並沒有人違反。”
“修真道路劫難重重,不管是誰都說不準會在何時遭劫隕落,就像是我,本來也已死了。”
他又沉默了一會兒:“趙剛的遭遇,也是他自己引來的劫數。他未能渡過就此身死,就只是如此。”
陸乾思量片刻,緩緩開口。
“此事,原則上我贊同王師兄的說法,從門規法度上並無有過之人。”
“可從整件事情的經過上看,趙剛為己爭辯,雖然引起了騷動,但也決不能說有罪。弟子們因林樂的緣故,對趙剛窮追猛打,不肯放過,諸長老又喚他問詢,讓他更生絕望。”
“本就被定義為天資劣等之人,還得罪了副掌門,遭到所有弟子的孤立。換做是誰,也不知如何再走下去。”
“如果說從這件事中我們要吸取什麼教訓,恐怕就是‘寬仁’二字。”
“監察司在一開始發覺此事時,見諸弟子對趙剛圍追堵截,就應介入疏導勸離。對一無罪之弟子如此苛待,並非我雲山派的門風。”
蘇硯面露慚愧之色,拜倒領命。
“諸長老也應懷著寬仁之心,在傳詢之時安慰幾句,或許也不會釀成這個地步。”
“參謀部、監察司牽頭,傳功司配合,將此事整理通報,讓雲山弟子們引以為戒,不可以正義之名肆意攻擊同門。”
“同時將此案例加入靈苗的啟蒙課程。本來趙剛無事,林樂也能平安,一啄一飲真是天定。”
“最後,我意從此在傳功授法制度之中加上一條。”
“若有弟子連續十次玄音妙法會都被判定不合格,無法授予新的功法,便可申請一次特別考核。這次特別考核,此生只能申請一次。”
“特別考核重點從人品口碑、過往表現兩個大方向判斷,如合格者,可以破例授予進階功法。”
“五十年,對於資質不錯的弟子,或許只是道途的一個階段。但是對於資質不佳者來說,可能已經邁向了終點。”
“我派玄功妙法數不勝數,讓忠誠的弟子有個念想,又有何妨?執法從嚴,但也可以多些溫度。”
“我們嘔心瀝血、夕惕若厲,將雲山派建大建強,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依託足夠強大的雲山派,讓所有弟子人盡其才,擁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力。今日之事,亦是如此。”
眾人齊聲應命,陸乾又對安葬趙剛和撫卹他的家人等方面做了安排。
陸乾本想宣佈散會,再召集雲山核心層議事,安放鶴忽然上前一步,深深鞠躬。
“掌門,林掌門心魔為何,我已知曉。”
陸乾無奈點頭,十五年來林樂也曾提起過他心中困惑,自己也為他做了解答,但是今日才發現,林樂其實一直都沒有想通,或者說他自以為想通了,其實不然。
而就算這十五年來林樂在安放鶴面前表現淡定,不想給他增添心理負擔,但是長久配合相處,再加上此事經過,以安放鶴的頭腦當然能夠想到。
安放鶴抬起頭來,臉上神色複雜。
此事不僅是林樂的心魔,在安放鶴心中,也已成了難以跨過的心坎。
“掌門......若是你面對林掌門的處境,你會怎麼做?”
“放鶴!”江青楓有些擔憂,但陸乾擺擺手。
“我已渡過心魔大劫,照見本心,所以我一直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會救你。”
如此果斷的回答,安放鶴臉上卻有著掙扎之色。
“掌門做這樣的選擇,也是出於價值的考慮?”
“正是如此。”陸乾坦然說,他看向了王羽,“只能拯救一人的情況下,對於雲山來說,你是最好的選擇。我相信若是王師兄在場,也會如此。”
王羽閉上眼睛,點了點頭。
“但那並不代表,我們心中沒有痛苦。”陸乾繼續說,“這個時候,我們被迫以當下的價值為導向,衡量判斷了雲山弟子。這本是不該發生的事。”
“包括放鶴你自己。作為被選擇的人,你心中也很難過吧?”
“今日因為價值而選擇了你,來日或許又會因為價值將你放棄。”
“這就更加說明,若是單純以價值來衡量人,來發展門派,最終一切都會滑向失控。”
“門派的基石是制度,而制度的運轉還要靠人。血肉之軀帶著溫度,終究不能以價值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