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還能怎麼看?
按照皇帝和司馬懿的言語,顯然是他們幾人在路上就將此事安排的七七八八了。
這顯然和曹休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
曹休一個多月以來,一直在籌劃此戰。按照曹休自己的想法,濡須打下來並不容易,最多圍困就好。
如若圍困濡須,至少需要三萬人左右。曹休本來以為揚州只能匯聚八、九萬人。若是三萬人打濡須,五、六萬人去皖城方向打孫權,基本也是夠的。
東吳水戰為長、陸戰為短。魏國步騎五、六萬眾,不說以一敵三,打個八、九萬吳兵至少是沒問題的。
曹休是這樣想的。可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皇帝和朝廷從各處徵調到揚州的兵力越來越多,最後甚至達到了十六萬人。
十六萬人的仗,和八萬人的仗能算一回事嗎?局勢越來越超過曹休的掌控了,而且根據皇帝和司馬懿的言語,顯然是要在無強口屯重兵。一邊向西南打皖城、一邊向東北打濡須。
濡須是這麼好打的嗎?武帝曹操四渡巢湖無功而返、曹仁甚至打完濡須後就死了,若濡須這麼容易就能被打下來,那曹操和曹仁早就打下來了!
世間之事,總是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更難。
曹操打不下來濡須、曹仁也打不下來濡須。
曹休的大半軍事生涯,幾乎都是跟在曹操這種名將的麾下進攻。以至於曹休已經思維定式一般,以曹操之能都打不下來,我曹休又何德何能可以打下濡須呢?
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曹休頗為為難的說道:“陛下,臣還是認為不要打濡須為好。濡須塢臨水而建,極難攻下。若分重兵前往濡須處,臣恐怕會影響皖城戰局。”
曹休其實已經非常委婉的說出了反對意見。顯然,曹休是認為只打皖城為好。
聽聞曹休之語,曹睿笑著搖了搖頭。
曹睿說道:“大司馬不要誤會,是否分兵、分兵多少,朕還需要再與諸位商定。”
“朕且問一句,若吳兵以十萬眾臨皖城,我軍在皖城方向與吳兵作戰,勝率如何?”
曹休想了想答道:“臣以為和吳兵作戰,勝負之說不在於兵力多寡,而在於離河流的遠近。”
曹睿眼光看向司馬懿,和司馬懿對視了一眼之後,又繼續看下曹休。其實先前曹睿和司馬懿、劉曄等人討論吳兵戰績的時候,發現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吳兵作戰的情況和離河流的遠近,具有非常明顯的關聯。
道理也很好理解,吳兵以水軍為長。若是據水而戰,糧草後勤的補給都充足無虞。而且若是打不贏的話,還可以隨時上船嘛!難道魏國的騎兵還能騎到水裡去嗎?
曹睿點了點頭:“若是在皖水邊作戰,是否會更難一些?若是離皖水越遠,是不是就會更容易些?”
曹休點頭稱是。
曹睿問道:“大司馬,卿的意思朕已經清楚了。”
“朕以為,除了向合肥方向增添五千兵馬,其餘全部兵力先出兵至無強口。”
“以數萬兵馬向皖城謹慎進發,大隊兵力居於後方修築營壘以逸待勞,擇機向皖城增兵、或者向濡須方向出動。這樣雖然保守了些,總不至於軍力國力白白揮灑。”
“諸卿以為如何?”
曹休想了片刻。用兵之道,哪有坐在家裡就能將怎麼作戰全計劃好的?還是要將軍隊拉出去、真真正正離戰場不遠,才能真的做出正確的排程來。
曹休第一個發言:“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
曹真也說道:“臣附議。”
四位侍中及中護軍蔣濟也連連稱是。
曹睿緩緩起身,右手按住腰間懸掛的劍柄,眼光看向眾人:“朕意已決,元月元日在壽春祭天改元,隨即出兵南下。”
臺下八名大臣紛紛起身拱手行禮:“願陛下旗開得勝,掃滅叛賊!”
雖然眾人紛紛表示贊同,可十幾萬人規模的作戰,還有太多太多的細節需要安排。曹睿一刻也不想耽擱,繼續囑咐起來。
曹睿雙手向下壓了壓:“都坐,都坐。朕還有話沒有說完。”
眾人坐定後看著臺上的皇帝。
曹睿說道:“賈逵給朕的上表,朕也看到了。賈逵在上表中提到,無強口頗多丘陵水澤,大營修築進度慢於預期,加之又可能有吳兵窺探,賈逵在向朕求援軍呢。”
“若算一下日子,賈逵的六千人到現在為止,夾石南北的工事應該修建完畢,無強口那邊也應該修好了三個萬人的大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