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不是曹睿

第89章 難能可貴

韓林見皇帝解答了問題,連忙行禮拜謝。但曹睿想了一想,看向高堂隆繼續說道:“高堂博士,既然提到文章,朕以為可以將先帝的《典論》一文刻於石上,藏於太學之中,以示朕尊崇文學之意。”

高堂隆拱手行禮:“陛下於文章之言,是臣之前從未聽過的論斷,令臣耳目一新。臣未讀過《典論》,還請陛下賜臣抄本,臣這就命人刻印。”

曹睿笑著說道:“這是先帝的文章,估計只有朕讀過了。劉侍中,你與高堂博士一同辦理此事。”

劉曄拱手應允。

鄭稱示意韓林坐下。韓林位於乙階的學子之中,馬上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鄭稱不想最後一個問題依舊不痛不癢,於是看向了甲階的學子那邊。

夏侯玄見鄭稱看向這邊,面帶微笑的與鄭稱對視,接著舉起了手。

是夏侯太初。

若說傅嘏只是因為聰慧被人羨慕,那麼夏侯玄就是全方面的讓人仰視了。

夏侯玄起身站定,向立於講臺上的皇帝行禮。

曹睿自然是認識夏侯玄的,直接問道:“太初,你有何問?”

眾人見夏侯玄與皇帝交談的輕鬆之意,心中都有幾分羨慕。但這是能羨慕來的嗎?可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姓曹或者姓夏侯的爹。

夏侯玄和前面兩位學子一樣,躬身行了一禮之後說道:“關於九品中正制度,臣有一問。”

和前面兩名太學生不同,夏侯玄身上是掛著一個散騎侍郎的銜的,只不過不用如鍾毓一般值班罷了,因此可以稱臣。

曹睿點了點頭,終於有人問到涉及國家大政的話題了:“太初說吧。”

夏侯玄拱手說道:“臣在洛陽見到許多官員士子,雖說士子熱心於官職前程乃人之常情,但現今的制度,卻讓面臨選官計程車子們頗為困惑。”

“若從慣例來講,在前漢及現在皆行察舉之制,由州刺史舉茂才、郡國太守舉孝廉,茂才和孝廉入洛陽後,在三署考課評定後充任郎官,再由吏部論其前程。”

見曹睿認真在聽,夏侯玄繼續說道:“以臣之見,察舉之制乃是依靠於州郡清議,而州郡清議的重點在於經學和孝行。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原本由州郡清議的評定,改為郡國中正進行評定。”

“臣以為由郡國中正評定士子,雖然可以避免所謂的‘名士’干預察舉,但也造成了其他問題。”

聽著夏侯玄的發言,一旁的鄭稱不由自主的又皺起了眉頭。既怕學生問的差,又怕學生問的刁鑽。不過夏侯玄乃是皇帝親族,鄭稱一時之間不知道是否應該打斷。

夏侯玄說道:“臣以為此事有三個不妥之處。”

“其一,僅有察舉制度之時,若郡中太守所舉孝廉、州中刺史所舉茂才有不妥之處,太守及刺史是要被朝廷問責的。但如今各郡中正評定士子,若評定正確則是為國選材,若評定錯誤則無人指責。”

“其二,察舉制度本是由郡中、州中主動選取。若是士子沒有被選中,也並無其他言語可說。但如今中正評定,若是評定錯誤,則士子此生再難翻身。”

“其三,近年以來,中正評定給士人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臣觀察,已經影響了吏部選官。臣擔心若長久下去,恐怕中正制度會與吏部爭權。”

“以上就是臣的問題了,還望陛下解答。”

夏侯玄的問題與傅嘏和韓林的有本質上的不同,乃是討論‘九品中正制’這一根本的人才制度。

曹睿站在臺上,夏侯玄的每詞每句曹睿都聽了進去。

其實夏侯玄的問題可以總結為一下幾點:其一,若太守舉孝廉,孝廉被朝廷發現其人不行,太守是要擔責的。但中正評定士子則無人考核,全靠中正的責任心,這會出大問題的。

其二,目前的中正制對每個士子只評定一次,容易造成冤假錯案。

其三,中正在逐漸侵襲尚書檯吏部曹的權責。

曹睿位居高位,什麼制度有什麼問題,在曹睿的角度是不言而喻的,九品中正制度自然也有缺點。

曹睿如今行事的重點,並不是將每個制度都馬上去大刀闊斧的改革完備,而是在保證曹魏朝廷正常執行的前提下,再逐漸做出變革。

讓曹睿感慨的,其實並不是夏侯玄提出問題的尖銳。而是夏侯玄這個人能提出這等問題。

身為夏侯氏之人,又居於洛陽才華如此出眾,自然是不用擔心自身前途命運的。但是夏侯玄卻能發此同理心,替天下計程車人學子向皇帝提出這般的問題。

在曹氏與夏侯氏中,竟有如此之人嗎?實在難能可貴。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