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不是曹睿

第820章 克定禍亂曰武(下)

漢水從上游奔湧而下,經過狹窄的沔口後,從此直入大江,三月水勢平緩,但在此處也顯出了幾分湍急。

沔口左岸上,武衛軍王頎部已被曹真調走,李基部尚在此處打掃戰場。此處江中軍情已被王頎緊急稟報大將軍曹真,曹真聽聞沔口戰事臨危,引五百騎從卻月城東的攻城部隊中親自來看。

那是大魏領兵一萬的樓船將軍,那是水軍相爭的要害之地,那是大魏雍丘王,武帝親子!數十年來,曹真由於立場相爭與曹植之間素無聯絡,甚至頗為厭棄。但今日戰事正緊,彼輩正在死戰,又有什麼往日恩怨放不下呢?

五百騎兵護著曹真匆匆馳到沔口處,曹真勒馬停住,定睛朝著江中望去,卻被眼中所見之景驚得張開了口:

三艘高大寬闊的樓船在沔口處調轉方向漸漸橫置,每船各有數十水軍士卒在船頭、船尾處先拋繫纜繩,再連結早已準備好的鐵鎖。

與此同時,三艘樓船同時停錨駐下、又將船側拍杆木軸擊下,使之從船沿落入水中,起到類似船錨般的作用,且邊上船隻還有水手乘舢舨拖著纜繩向水邊劃去,將粗大的纜繩緊緊繞在誰邊聳立的大石之上,隨著船隨水勢稍稍向東,三艘樓船在船錨、拍杆和纜繩的同時作用下漸漸在沔口中駐穩!

全琮見到此景,面色陰沉到了極點。

論起兵法才略勇毅,全琮從來都不是吳國第一檔的將軍,與呂蒙、陸遜等人遠遠不如,甚至比起朱桓、朱然等人都遜了一籌。自魏太和年間以來,吳國名將紛紛凋零,陸遜叛魏、朱桓、潘璋、朱然、孫韶、張承等人先後戰死,時也命也,最後卻是全琮來作為孫權最後的爪牙股肱來做此事。

從過程而論,似乎也沒人能比全琮做的更好了。

昔日孫權遣甘寧、淩統、董襲等將強攻沔口的戰績全琮當然聽過,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今日曹植竟也用起了當年黃祖的戰術來!

戰術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當用和不當用之分,以及是誰來用。

魏國樓船比當年黃祖艨艟更大更廣,三艘樓船橫置將整個沔口通入大江之處全部遮護起來,宛若城牆一般攔截於沔口左岸和右岸龜山之間,讓人望而生畏。

全琮沒有半瞬猶豫,也沒有下任何停止的命令。

船速已起,八艘鬥艦,二十餘艘艨艟,還有數十小船,合計五千多人的吳國水軍以鬥艦作為鋒刃,宛若騎軍衝陣一般,在漢水之中乘楔形朝著沔口馳來。

曹真望得此景,不由得一時驚撥出聲,握著馬鞭的右手也攥得指節發白。

從沔口左右兩岸來看,吳船勢頭迅猛,似乎魏船並不佔優勢。此處的武衛軍李基部士卒靠著前列的,幾乎人人看得失神,而右岸龜山上一直拋射弩矢的吳軍弩手們箭矢也更稀疏散亂了些,都在關注著此處戰事。

沔口對面的弩隊已被魏軍甲士盡數殺了,方才江中又過去那麼多魏船。樓船、艨艟、鬥艦數以百計,毫無疑問比吳國水軍更盛!

這些吳軍弩手們已經緊張到了極點……吳國在武昌、夏口本就兵少,所有堪戰計程車卒幾乎都被編入水軍之中,除北面卻月城尚有一千士卒混合民夫駐守,魯山、夏口二城都只是虛張聲勢。

如今戰事唯一的指望,就是漢水中的水軍能儘快擊破魏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沔口中央,心神為此處所奪。

偏將軍李基若有所思。

身為李通之子、武衛軍的關鍵將領,李基和典滿等同僚的資歷,放到邊地統兵五千、一萬都沒問題。之所以還是偏將軍,完全是處在中軍職務關鍵、無法再向上提升軍階的緣故,看著水軍在漢水和江水中立功,李基心中思量幾瞬,而後親自令左右將軍鼓取來,抬到江岸邊上。

李基右手持著鼓槌,奮力擊下。

就在李基擊鼓之時,全琮水軍幾乎與曹植樓船同時接舷撞擊。

咚的一聲,戰鼓聲在沔口北岸陡然響起。曹真心中一凜,側臉向李基處看來。

李基絲毫未停,而後又是第二聲、第三聲……武衛軍的戰鼓聲迅速傳遍了整個戰場,對面沔口右岸的吳軍弩手也一時齊齊望了過來,神情各異。

“萬勝!”李基用力錘鼓百餘下,然後高舉右臂,厲聲喝道。

這聲吶喊在沔口左近幾近沸騰的戰場上點燃,其部各個司馬、曲長、都伯紛紛應著自家將軍的吶喊,齊聲高喝“萬勝”二字。

全琮當然聽到了魏軍的軍鼓聲和吶喊聲,立於艨艟上面色發白,強作鎮定指揮各船跳幫。

讓全琮臉色蒼白的不僅是魏軍氣勢,還有他所部最前的四艘鬥艦並沒能將魏軍樓船撞開撞散!

當今之計,唯有白刃決死。

沔口左岸,武衛軍李基部二千士卒高舉手中長兵,吶喊‘萬勝’,為水中樓船助威。而這‘萬勝’二字似燎原野火一般,從沔口左岸的促狹丘陵向後傳去,傳到了王頎部、典滿部、桓範部……

距離沔口數百步、於江中作為總預備隊的夏侯威部無令而不得動,吳軍尚未突破沔口,夏侯威礙於軍令無法救援,但船隊上近萬水軍士卒也加入到了陸上步軍之中,齊聲高喊了起來。

一時間,整個沔口、夏口水陸連線的廣闊戰場上,大魏諸軍氣勢如虹,吳軍一時奪氣。

若細細論起,沔口入江處所分的三塊陸地,隔江鼎立,就是日後武漢三鎮之所在。

卻月、魯山、夏口三座小城的守軍登時畏懼起來,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的城防如何空虛,比任何人都知道大吳水軍若是不能取勝,他們這些守城之人會是什麼下場。

魏軍今日氣勢,看起來比傳說中還要兇惡許多。

沔口右岸高地,五百吳軍弩手中的明理之人,在高處望見全琮部未能將魏軍樓船撞散之時,已經起了遁逃的主意。當魏軍‘萬勝’吶喊開始之時,再也無法抑制心頭恐慌之情,紛紛逃散。

一而二,二而三,隨後以伍、什為單位整建制的朝著高地下奔逃而走,彼處負責的吳軍司馬見局勢無法挽回,也一時棄了旗幟,加入到了逃亡的人群之中。

曹真見狀再不猶豫,帶著親衛策馬來到李基身旁,坐在馬上居高臨下,看向李基,朝著丘陵下的水中戰團一指:

“李基!你可畏死!”

“末將如何畏死?此身只為報國!”李基昂然挺胸以對:“大將軍儘管分派,末將絕無二話!”

“好!”曹真點頭:“彼處大小船隻幾將江中堵塞,戰局紛亂,你部迅速卸了大鎧持刀入水,從岸邊船隻一一奪過去!此處乃戰局關鍵,樓船臨危,不得有失!”

李基點了點頭,朝著曹真抱拳一禮,不發一言而走,剛剛轉身便順勢摘頭上兜鍪擲於地上,高聲朝著親衛喝道:“各部卸甲持短兵,隨本將去救船!”

“遵令!”親衛們轟然領命,除了傳令的幾人外,其餘就在原地互相幫忙卸去甲冑,而後半瞬都不停歇,極速沿著陡坡朝著丘陵下的江邊衝去。

他們的將軍李基已經提刀衝在最前了!

與此同時,沔口上游四十里處的漢水左岸旁。

“浮橋是來不及做了,此處淺灘也不甚淺,約到人脖頸之處,只可浮馬而過……”

右羽林將軍程喜親自查探過水勢後,騎馬到後軍之中來見皇帝本人稟報軍情。

曹睿卻似乎並不驚訝,輕笑幾聲:“浮馬而過又能如何?程卿先渡,朕隨後再渡。”

程喜焦急抱拳說道:“陛下萬金之軀,隨軍雨中奔襲也就罷了,怎能在這般野水渡江,還望陛下三思!”

“這是旨意!”曹睿皺眉以對:“程卿且去,在對岸等朕!勿要抗旨!”

程喜猶豫幾瞬,實在無法,行禮後匆匆而走。

此處除了李銅部的三千羽林左軍騎士,只有樞密副使劉曄一人隨行。昨夜分派軍務之時,曹真、陸遜、曹泰等諸將都勸說皇帝勿要隨騎軍奔襲,卻被曹睿一一制止了。

曹睿給將軍們的說法是,他為大魏皇帝,隨在大魏中軍一萬三千精騎之中,天下還能有哪處比這裡更加安全嗎?與‘以身犯險’四字是不沾邊的。

而曹睿也有不得不去的理由。

整體軍勢晦暗不明,江陵處的吳蜀聯軍不知有沒有加入到江夏戰局來,曹睿雖對陸遜水軍有信心,但再有信心也是要講究客觀事實的。

而且此處地形過於割裂,漢水、江水將陸地分割為三個區塊,曹真在沔口左岸作戰指揮、陸遜在江中作戰指揮,此二將的智謀和分量都是足夠的。而沔口和漢水右岸也需進行迂迴包抄,一萬三千騎兵應當派出,但在沔口和漢水右岸的具體軍事目標尚不明確,需要臨時應變。

程喜是個妥當將領,但在這種魏軍十萬、吳軍最少五萬最多可達十萬的大規模戰事中還不能擔任方面之任,一時也無更加合適的統帥來為……

這般情況之下,倒顯得曹睿本人最為合適了,眾人紛紛勸阻,也只是由於在當下的時間點來看,幾乎沒有皇帝親自領萬騎於戰場上馳騁作戰的,似乎與皇帝這個身份不太和諧。

兩漢四百年,就算漢高帝也沒有親領萬騎在會戰中突擊在前的記錄。若是在向後一、二百年,大約這種情況就會多了起來。

倒是苦了樞密副使劉曄,曹睿將他拽了過來。話說回來,這也不是該考慮劉曄健康狀況的時候了。

曹睿笑道:“劉卿,與朕同渡!”

劉曄重重點頭應下:“太和四年伐遼東時,臣率八千騎兵奔襲二十餘日尚且無虞,臣雖老邁,亦可為陛下前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