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不是曹睿

第804章 十萬王師

大魏近些年來的政治風氣與以往不同。皇帝要麼將諸如董昭、司馬懿一般的資歷老臣供起來垂詢大事,要麼凡事都與侍中、閣臣還有幾個親近臣子來定,而且還常向中樞各機構、或者太學出身的年輕臣子們具體問話。

皇帝見的年輕人多了起來,尚書檯各尚書也好、各地刺史也罷,還包括王凌這種統兵萬人的將軍,對尚書檯、樞密院的年輕俊傑們都普遍重視和尊敬了起來,開始有意培養自己在年輕官員中的口碑。

其中固然有禮賢下士、提攜後進的美意,但也有另一番考量,誰知道哪個年輕的樞密郎、尚書郎會不會被皇帝突然召見,而後說幾句有關自己的壞話呢?

武陔作為營州都監、前任兵部尚書武周的長子,又在樞密院任職,又在樞密院中夙來受董昭、劉曄的看重,即便王凌此刻心中窩火,有一萬個不滿,也不想在武陔面前太過展露出來。

武陔倒是客氣,他並不知曉自己曾被蔣濟舉薦丹陽太守、而後又被皇帝黜落名字的事情,從容說道:

“劉樞密簽發此文,又遣在下來傳令,本就是讓在下順帶著傳話的。如今吳地初平,樞密院認為掃清餘寇的些許戰事由其餘軍隊來做就好,中軍是國家根本,不應耗費在這種瑣碎戰事上,加之朝廷準備長期用兵,後方徵調頻繁,此前兗州還出了事情,故而請將軍帶兵到後方鎮壓局勢……”

“鎮壓局勢用得著驍衛鎮壓?”王凌咬著牙問道:“調夏侯獻回去不行?調卑衍回去不行?非要調驍衛軍?武郎中,此事沒有轉圜的餘地了嗎?”

武陔拱手:“將軍這般問,在下無法作答,恐董公和劉樞密也無法改動。不過在下建議將軍還是依令行軍為好,最多……最多路上在東興、即將乘船之時修整幾日,旁人倒也說不出什麼來。”

王凌腦子一轉,就聽出了武陔的話外之意。劉曄隨著皇帝走了,武陔讓自己在東興修整,而非壽春,那便是說若能夠在到達壽春前請到皇帝旨意,說不定還是有機會再參戰的!

滅吳之戰,驍衛隨著毌丘儉糊里糊塗的只取了丹徒城,而後就被朝廷派回來了。看看隔壁武衛軍,先克濡須、再克蕪湖,現在都要去攻武昌了!

驍衛比武衛差在哪裡?不就自己姓王、曹泰姓曹嘛!

王凌略略拱手,謝過了武陔的好意,面容也平靜了下來,繼續問道:“樞密院文書中說,五千騎兵要交給甄像帶到壽春去?”

“是。”武陔應道:“陛下已下令改甄校尉為中護軍,負責統領此部,在壽春聽董公之令協理後方。”

王凌長嘆一聲,不再言語。

他本以為自己可以率這一萬五千中軍來到濡須,參加接下來的戰事了。卻不料朝廷如此謹慎,剛剛大戰結束,就將最精銳的這部中軍調回守在後方。

行事這麼求穩的嗎??

王凌倒也爽利,與武陔說好之後,當即令軍中參軍取出紙張來,只用了一刻鐘便寫好了請戰文書,當即派人從軍中發了出去。

而曹睿此時已率羽林右軍整部到達了柴桑對面的湖口處。猶如當日陸遜、桓範來迎接曹真一般,今日數將都在湖口處迎接皇帝和羽林右軍的到來。

“諸卿請起。”曹睿笑著說道:“從春谷到湖口,八百里路,朕用了八日便至,且人馬不疲。大江水路如此通暢,以船來載糧草軍資,著實便利!孫權沿著大江用兵的暢快,朕今日算是感受到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