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

於浙東學子而言,凜冽的寒風重拂過應天,蒼茫的寒冬似重臨京城。

元史之案,宛如劃破天際的閃電,咻呼之間便降落於人間。

誰能想到?

誰能料到?

誰能相信,竟有狂徒,猖狂至此,造下這等大孽之事,毫不掩飾,大膽如無人之處呢?

可轉念一想,此事真就三十四年不為人知。

若非要重修元史,怕是要永埋於紙堆之中,無有見青天白日的時刻。

現在真相大白於天下,陛下降下了雷霆之怒,要以謀大逆之罪治所有參與其中之人。

宋濂、王禕的血親已然被拿入獄中問罪,待驗明正身便秋後問斬,這等落定之罪,除了唏噓與痛恨之外,沒什麼可討論的餘地,絕大多數人的目光皆落到了刑冬之司之中。

還有誰牽連到其中,這才是幾乎所有人都關注的,這可是謀逆大罪,一旦沾染,三族不保!

大理寺中,李祺、鄭賜、陳英三人正商議著如何辦案,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亦在屋中,等候差遣。

鄭賜和陳英因為紀綱的存在都有些坐立難安,洪武年間幾位錦衣衛指揮使帶給人的壓迫實在是太大。

很多人都覺得錦衣衛指揮使是皇帝的刀,皇帝指哪打哪,秉持的是皇帝的意志,這麼想就對太天真了。

錦衣衛指揮使也是臣子,也是人。

錦衣衛更像是一條惡犬,他大多數情況下的確聽主人的話,可他亦有自己的想法,會主動的去撕咬政敵,甚至會因為主人對他的信任,而利用主人的權勢去做事!鄭賜和陳英生怕自己那句話得罪了紀綱,而後就被下了獄,然後死在詔獄中。

“紀指揮使、鄭尚書、集英。

宋濂、王禕皆是東明精舍學派的領頭人,方孝孺亦是東明精舍之人,修史之人中,大多數出生浙江計程車子,都出自這一脈。

依我之見,這個學派的人問題很大,我們的查探的第一目標就是這個學派,應當立刻派人前往浙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其書籍等扣押下來!”

陳英是河北人倒沒太大感受,鄭賜是南人,雖然是福建人,但對於廣有盛名的東明精舍如何不知呢?他躊躇了一下後道:“景和公此舉,不擔心被人詬病公報私仇嗎?”

李祺知道鄭賜為何這麼說。

東明學派乃是浙東派的干將,但凡瞭解些明朝前期歷史的都知道。

這是個以劉伯溫為首,曾經在大明朝呼風喚雨的強大政治派系,後來被李善長的淮西派打壓了下去。

或許不應該說是李善長打壓的,而是朱元璋。

因為朱元璋感覺到劉伯溫看不上他,畢竟劉伯溫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是進士了!後來劉伯溫失勢,其中便有朱元璋放縱之緣故。

淮西派在藍玉案後煙消雲散,浙東派反而憑藉著強大的儒學實力再度崛起,甚至成為左右國家社稷的力量。

穿越而來的李祺還知道,浙東派在明朝一直都非常強大,王陽明也是浙東文人,到了明末的時候,還能搞出齊浙楚黨,透過利用魏忠賢把東林黨文人整的死的死、廢的廢。

以李祺的出身來看,現在他打壓浙東派,怕是會有人覺得,這是淮西和浙東的老恩怨局。

李祺微微眯起了眼,淡淡道:“能說出這種話的,還是不要入仕為好,以免家破人亡之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紀綱聞言頓時沒忍住直接笑出了聲,這是李祺在譏諷,淮西勳貴的灰都被揚了這麼多年,淮西派連後人都沒幾個了,誰還在乎那玩意。

鄭賜也覺得有些尷尬,知道自己失言,連忙補救道:“景和公方才所言,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從東明精舍開始查,紀指揮使和陳尚書覺得呢?”

紀綱瞧了面無表情的李祺一眼,抿了抿唇,最終還是擺擺手謙虛道:“聖上讓三位主審此案,我不過是奉命配合而已,三位決定即可。”

李祺聞言眉目稍緩。

若是讓錦衣衛參與其中,免不得擴大牽連,那不是他所求,他這次是要精準打擊,真要是牽連甚大的話,有礙於名聲,畢竟他不是幹髒活的廠衛,而是如同天上白雲,高潔不染塵埃的聖人,不能背上那等惡名。

紀綱察言觀色的能力自然是一絕,捕捉到李祺的這一絲情緒變化,心中大定,他對李祺確實有幾分畏懼,身為皇帝的狗,有一些親隨大臣都不知道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這位長公主駙馬,極其得聖寵,最重要的是經常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讓皇帝判人生死!

得罪了這位,或許不經意間在皇帝面前說一句話,他紀綱這條小命就沒了。

“那便按照景和所言,從我大理寺、刑部以及錦衣衛中分別派人出來,然後奔赴浙東。”

這三波人一起去抓人,那是絕不可能出任何問題的。

幾人又商議了一下具體的步驟,便直接下令開始拿人,須知這是古代,可不是現代還需要和你商議緝拿,涉及到謀逆大罪,能把你抓進去後,再放出來,就已經算是好結果了,就算是直接在牢里弄死,那也只能算你倒黴。

……

三個衙門的官吏往浙東而去,京中則是風起雲湧,許多浙東學子和出身浙東的官員皆心有慼慼焉。

但是這時又不能去拜訪李祺,否則豈不是有種不打自招的境遇,只能等著元史之事告一段落。

話說三個衙門的人飛馬到了浙東後,立刻便將東明精舍圍住,而後先是將涉及到修元史眾人的家眷全部押往京城,而後再命當地官府,將闔族都控制住,不得走脫一人。

這個架勢自然震住了幾乎所有人。

宋濂、王禕皆出身浙東大族,乃是禮儀昌盛之族,可今日卻驟然遭此大難。

錦衣衛的緹騎將人綁縛起來,而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則是直接入族中抄檢那些書籍這元史之事,不是偶然,在東明精舍的書院中,李祺斷定其中定然有大逆之書詞。這等抄家之事做的自然極快,浙東距離應天又近,不過一兩日便做完覆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