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籍貫淮安府山陽縣,出生在文風昌盛的江淮地區。
洪武十八年進士,選吏科庶吉士,在洪武十九年時,就升任戶部侍郎。
其中固然有朱元璋屠刀揮舞的太快,把比他官大的都殺了的緣故,但本身能力也超卓於常人。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升任戶部尚書,成為了大明帝國的財政大管家。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任刑部尚書,在其他時期這算是降半級,但在大案頻發的洪武時期,是重用。
於是楊靖就這樣成為了李氏牽涉胡惟庸案的主審官,主掌數萬人的生死,一時煊赫。
江浦縣令被皇帝親自下旨賜死,李氏一家返回京城,他知道後就一直惴惴不安。
此刻幾個同謀聚在一起,楊靖當即提起此事,“臨安公主和李祺被陛下特詔回京,陛下竟然會允許謀逆主謀的家眷,在這個節骨眼上回京,陛下此舉定有深意,難道陛下反悔了?”
在楊靖看來,若是要清楚胡惟庸謀逆的遺毒,皇帝就不能有任何態度軟化的表現,而召回韓國公府遺孤,就是一個對外的訊號。
當初突然掀起胡惟庸案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在抄辦了韓國公府後,就被皇帝用來平息眾怒幹掉了,當今皇帝慣會做卸磨殺驢之事,兩頭殺人。
他左側男子沉聲道:“楊公多慮了,若不是陛下點頭,李善長不會死,我們這位陛下,從來自詡聖明無過,絕不可能反悔。
先前我就不贊同你讓江浦縣令趙成去逼迫他自殺。
他仕途盡毀,造不成什麼威脅,讓其自生自滅即可,現在反而讓陛下出於顧念公主之意,允其回京成了麻煩。”
左側褚衣男子也道:“李祺此人我們都知道,不過中人之姿,他根本猜不到這背後之事,不必杞人憂天。
之後看看他有什麼作為,況且當初之事,我們三人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真正動手的是錦衣衛。
毛驤雖然死了,但是錦衣衛裡面還有其他人,那些走狗鷹犬可不是好相與的,說不得什麼時候李祺就再次身陷囹圄。”
楊靖寒聲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世上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這上面,只可惜我計不成,否則便沒什麼可說的。”
二人都知道楊靖性格剛強,也不再說什麼。
楊靖心知其他人都隱於幕後,而江浦縣令那裡有他露出的馬腳,這是很大的隱患。
若李祺真是一介普通白身便罷了,但此番他能返回京城,就證明他還是有直達天聽的本事,而這就是最危險的事情!……
李氏別院書房,燭火映照。
李祺在白紙之上重重寫下“楊靖”二字,力透紙背。
他盯著這個名字,眼睛一眨不眨,楊靖在謀劃他,他自然也在謀劃楊靖。
大多數人都知道,胡惟庸案會牽涉開國公侯,是因為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產生了懷疑,要誅殺功臣。
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朱元璋一個人的意志。
江浦縣令招供出了這個名字後,李祺沒有太大的懷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本就認為楊靖很可能是推動李氏族滅的主謀之一。
證據則是楊靖遷升刑部尚書的時間——“洪武二十三年五月”!“胡惟庸案從洪武二十年就開始查,但是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皇帝才下定決心要清算韓國公府,在這個時候,楊靖轉遷刑部尚書,成為了李氏牽涉胡惟庸案的主審官,主掌數萬人的生死,一時煊赫。”
江浦縣令的背後是楊靖,再加上這個調任的時間,這絕不是巧合,李祺有八成的把握,楊靖就是幕後黑手之一。
“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扳倒這位當朝九卿之一了。”
大明初年以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卿、左都御史合稱“大九卿”,是站在大明朝文官權力巔峰的九人,每一個都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唯有親王、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才能與之抗衡。
若是在其他時代,他無官無職,想要扳倒這樣的巨擘,自然是做夢,甚至他就連成為炮灰都沒有資格。
畢竟有明一朝,就連衝鋒陷陣的炮灰,都是都察院的御史,正兒八經的官。
但,這是洪武朝!殺官如殺雞的洪武朝。
在洪武一朝的政治鬥爭中,官職、品階是最不重要的東西。
一介平民可以扳倒公侯。
一個農婦可以牽連尚書。
一個奴僕的攀咬能讓一公二十一侯為之陪葬。
在這個時代,定罪不需要證據,只要有人告發,有告發人的證詞,並且皇帝認可,就可以定罪。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開國勳臣幾乎被翦除皆盡,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實在是太強大了,他一個人就橫壓天下。
而且他非常喜歡親自動手,所以在洪武朝,無數臣子都在藉助皇帝的手來清除政敵。
“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句話在洪武朝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誰能順從皇帝的意志,繼而改變自己的站位和立場,誰就能一直勝利!胡惟庸看不清,李善長看不清,藍玉看不清,於是他們死了。
亦或者是為了眼前龐大的利益而故意忽略了潛在的危險,於是他們死了。
李祺卻絕不會犯這個錯誤!搞死一個刑部尚書難嗎?說難也難,畢竟這種人物不是普普通通的攀咬就能成功的,況且楊靖剛剛才辦成了胡惟庸大案,這種時候皇帝對楊靖的容忍度正在最高。
但也一點不難!當今上位只記仇不記恩,任你有再大功勞,也不過一句本該如此,若有一點錯漏,便是抄家滅族。
到洪武二十三年,楊靖前面一共有五任刑部尚書,只有第一任是善終,其餘四個都被誅殺了。
搞死楊靖只需要讓楊靖站在朱元璋的對立面。
而這對於熟知洪武時期各種事件的李祺來說,太簡單了!
李祺略一思索,就想起了一樁發生在洪武年間頗為有名的案件,這件案件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涉及到大明的軍隊改革以及政治風向。
他在楊靖的名字下方,又寫下一些零散的文字——“揚州府安豐縣”、“蒙古”、“大明”、“軍戶”。
想了想,想起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又在更下一行寫下了——“衛所”、“軍屯”、“財稅”。
這零散的文字任誰來,都看不懂是什麼意思,李祺眼中卻滿是寒光,對他而言,這些文字便是上佳的鑄劍材料。
以此為材,鑄一把刺向政敵的利劍!
此劍一出,公卿絕命!
燭火搖曳,照在李祺眼中,森然冷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