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偉大的人,都有一種在絕境中敢於孤注一擲的勇氣,而那些在關鍵時刻退縮的人,只會成為王者的踏腳石。……
盛庸、鐵鉉、平安等人靜靜的在濟南等待著燕王的再次南下,伴隨著大勢的偏移,他們已然有絕對的信心讓朱棣再次折戟於此。
可很快他們就驚恐的發現,燕王朱棣竟然繞開了濟南,而是轉道渡河徑直撲向了徐州,那裡是中原門戶。
所謂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古來多少英雄在此處爭鬥!
稍有常識之人,誰不知道,燕王劍指徐州,意在應天!徐州位置如此險要,自然是城防堅固的重城,按理說足以抵擋燕軍,可圍魏救趙的關鍵難道在軍事上嗎?徐州乃是應天門戶,倘若出現意外呢?如果燕王再繞過徐州,繼續向南呢?皇帝陛下的安危豈不是要受到威脅?幾乎沒有猶豫,早已在濟南做好萬全準備的朝廷大軍放棄了所有的守城利器,星夜疾馳往徐州追趕燕軍。
終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朱棣重新將戰場拉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野戰中,在藍玉死後,他便是天下第一的戰將,沒有了城牆的保護,又心焦皇帝安危,平安、盛庸等人頓時迎來了迎頭重擊。
朱棣在曾經的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他已經真正的瞭解了自己的敵人,明白他們的弱點,在廣袤平坦、一望無際的淮海,他率領著天下最精銳的騎兵,向南軍發起了一次次的進攻。
縱然他已然在戰略上佔據了主動,可戰場之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他也遭遇了失敗,可命運終究垂青了他!神奇的命運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禍福,陳友諒不會想到他會死於流矢之下,劉邦不會想到胸口中了一箭竟然沒死,那些歷史上躊躇滿志的帝王,不會想到自己會英年早逝。
古來英雄豪傑信任自己的能力,可最終回首過往時,他們都會感嘆一句,“此天將興我!”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一次次的藉助突如其來的大風反敗為勝,而今他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命運再次眷顧了他,擊敗了他的魏國公徐輝祖被調回京城,而盛庸等人則失敗了一個巧合。
長江以北最後一座重城揚州,竟然不戰而降!
這一樁樁的巧合,誰又能不說一句天命在身呢?
沉沉的黑暗恍然已然過去,大明的京城應天就在長江之後,那是流淌著光明與溫暖的天上之城。
他在許多年前離開了那裡,曾以為終生不能回返,可現在他回到了這裡,帶著千軍萬馬。
無數的血與火在眼前閃過,那些死去的人,那些還活著的人,臉上都帶著如釋重負的神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