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洄的邏輯一直都有些奇特,她衷心認為勢劣不一定會輸,想贏也不一定需要趕盡殺絕。
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若能將其有效組成集體協作便自可打破這個界限獲得更大的力量。這便是世間最簡單最恆定的規則。
因此在至今為止姜洄在所有能夠著力的所有“戰場”當中從不吝於扶持弱小於他的共謀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保證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她一向都樂於做與人互利共贏的那一方。
主隊之外的附屬隊伍是姜洄為了最大限度儲存有生力量的權宜之計。事實證明法子是好法子,也確實憑此借到不少力,但在主隊搭建完成之際這大大小小的附屬隊伍首先成了問題。
這些被編入附屬小隊的人不是被收編的敗將之軍,便是偶然碰到的遊人員,不管是哪一種,他們的加入毋須置疑都帶了那麼些無奈的成份。
不管過程怎麼糾結,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以這樣不尷不尬的處境待在姜洄的隊伍中,成為這支隊伍隨時可拋卻的助力的一部分,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解散。
雖說啟用這個機制前姜洄就跟眾人說清楚了,作為過渡使用的“棋子”們也心知肚明,知道這種微妙的從屬關係遲早有結束的時候,甚至於他們忙前忙後最後可能也未必能得到什麼結果。但誰叫他們本身就已經把路走到狹處,無路可走了。
他們需要透過歸附這支龐大的隊伍來保證自己不會隨意被淘汰。姜洄則需要這些人來不斷填充擴大自己隊伍的力量,以保證他們在這場戰爭中佔據人數的優勢。兩者可以說處於一個相互合作的篇平衡狀態當中,各取所需。
可正如她先前所想那般,人心易變,本就不是利益共同體,若想反水甚至都不用打腹稿。即便中途相安無事了,可臨了到頭眼看著沒指望了也難保會不會有人因此生出掀翻整張桌的想法。
方案是姜洄提的,人也是她一個個點頭收的,不管怎麼說,責任心也好硬著頭皮也罷,總得由她親自來收這個場。
為此她琢磨許久,心下大約有個思路。更巧的是,沒等她琢磨出合適的切入點,便正巧碰到要殺上來的烏蒔等人——自個兒送上門了。
世人皆言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戰局中誰又能分清自己到底是那隻螳螂還是黃雀呢?說實話,姜洄就從不在意這個。因為在她認為,決出勝負之前誰都不能說清自己是螳螂還是黃雀,她只要保證自己不是那堆註定被分食的蟬就行了。
至於勝負,可不是腦子裡想一下,口頭佔點便宜就能決定的。內外因素,天運人和,隨時都會因形勢變化,有時候能不能贏真說不好還得看運氣。
不過過程倒是比姜洄想象更難把控些。因為先放進來的那條“魚”殺傷力意外大,一下就抹殺了她一角排布。
雖有預想過這種情況,圍邊動線放寬了很多,可敵人的動向本身就難以預測,這個量的把控自然也就很有限了。而難以預測本身就代表著無序。
姜洄冷靜的分析,一邊眼觀四方狀況,一邊默默合計各樁點的陣亡情況,隨即根據動線牽引臨近相對合適的新“棋子”補上,確保整個戰局可以相對“穩定”持久下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