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1980

第15章 楊鬍子

於是有心人開始發現,高等學府已經不再是純粹鑽研學問的嚴肅場所,公園角落裡一男一女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在年輕人中間,不但誕生出一個用來形容人的新詞兒——“很開放”。

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間,那原本遙遠、隔閡的界限,也正在藉助一種較為委婉的親近方式開始拉進。

要知道,當時搞物件的人,非常保守,可不敢在大庭廣眾下明目張膽的拉手、摟抱。

但肩並肩漫步的過程裡,他們的手臂卻往往會緊靠在一起,而且都會向後揹著。

這樣做,便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親近,以體現出倆人之間非比尋常的關係來。

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民間智慧的創新應用。

只是與渴望變化的年輕人完全不同。

這個時期,其他群體卻幾乎都在因為身邊正在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巨大改變而感到焦慮不安。

另外,由於“偉人”在這段時間發表講話,宣佈可以分期付款購房。

以及“外匯兌換券”作為購買力超然的第二貨幣,在我國開始正式流通。

也讓長期在分房福利政策和物資配給制上佔有優勢的一些階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困惑和無所適從。

還有文藝界的意識形態之爭,也正在愈演愈烈。

此時的李谷依,正因為演唱了一首《三峽傳說》的主題曲《鄉戀》,而飽受業界的批評和質疑。

在工作裡,國有大中型企業顯得步履蹣跚,沉痾難愈。

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賴一個樣。

不但讓渴望恢復舊日榮光,努力工作的人日益心冷。

也讓國營企業人浮於事,越來越喪失活力。

毫無疑問,城市人口暴漲是知青大返城的必然結果。

從1978年到1980年的三年,京城以每年幾十萬人的速度,容納這些從異地歸家的青壯年。

京城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孩子屬於這個群體,因此沒有人能夠抱怨。

就拿扇兒衚衕2號院來說吧。

繼寧衛民之後,邊家的二兒子邊建功,米家的大閨女米曉冉。

也都在這個春季回到了家裡,把戶口都遷回了京城。

於是,不但工作崗位的缺口越來越大,返城知青有了“待業青年”的雅號。

京城的市政體系和服務業也深陷在超負荷運轉之中。

無論坐公共汽車、上街買東西,澡堂子洗澡,洗髮店裡理髮,照相館照相,還是飯館裡吃飯。

這些人們的基本需求,全都變成了困難重重之事。

以寧衛民的家門口兒來看,無論前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還是打磨廠。

作為京城的鬧市區,幾乎從早到晚的人滿為患。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