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一級一臺k120、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長六用的yf100也是。”“芯一級3.5米直徑,二級、三級2.5米,長六也是,不過是換了3.35米直徑。”
“700km的sso運力770公斤,嗯,用煤油機差不多。”
你一句我一句的總結下來,眾人得出結論:這分明就是翻版長六嘛!
何倘並沒有被抄襲的感覺,只是覺得新遠一號丙的定位和長六幾乎一模一樣。
再一看發射報價,他頓時鬆了口氣,然後又覺得有些不對。
“3000萬美刀雖然高了些但首發也正常,不過那些老摳怎麼捨得多花錢?難道就為了多搶點時間?
但是民營企業這兩個月就要打一發,連測試流程都走不完吧,怎麼看也不靠譜啊。”
“院長,不是美刀,是人民幣,3000萬人民幣。”
有人小聲糾正何倘的錯誤,後者愣了一下然後重新回到螢幕前,好半天后擰著眉毛怪叫起來:
“3000萬?3000萬?這是虧了血本吧!”
不怪他如此震驚,長征六號一發的發射費用現在估計是1.6到1.9億,與此對比新遠一號丙的價格低的驚人!就算出去測控、指引的設施輔助費用,怎麼也要1億出頭,3000萬也就買幾臺發動機,箭體一小半都造不出來。
其他參與了長六專案的研究員也在心中估算了下成本,也是倒吸一口涼氣。
3000萬,還是對外公佈的價格,考慮到自身盈利,那新遠一號丙的成本該有多低?不僅僅是研發沒花錢,而且是在用黑奴造火箭才能壓到這個價格吧!
要是這個價新遠宇航都有錢賺,那長征六號是哪來的一億多成本?
等八院的早會結束,何倘就叫來幾個人單獨開會,專門討論了這件事。
討論的結果也是一片迷茫,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麼低的報價是怎麼給的。
“難道是新火箭首發收的錢少?”
“不像啊,這也虧的太多了,至少收個均價吧,四萬八是玩呢。”
“要不我們去問問得了,看發射價格到底是不是這個數。”
於是他們透過新遠宇航的郵箱進行了詢價,結果是相同的,回覆的內容是打sso軌道,只要載荷湊齊差不多700公斤就是這個價。
何倘又給南方的那幾家企業打電話,得到的內容也是如此,頓時就感覺有些心慌。
倒不是怕失去訂單,而是遠一號價格那麼低的原因,這明顯低的不正常。
如果他們也能把成本做這麼低,顯然就是大功一件。
他哪知道系統火箭的真相,那些都是無數的人類世界線精挑細選的型號,結構做了極致最佳化,零部件數量比起同類能低30%以上,並利用豐富的設計經驗降低了材料和加工的要求,幾乎做到了降低成本的極致。
再免去平攤研發費用、多利用自動化裝置減少工人和工時,這才將成本降低至此。
來自其他世界線的智慧結晶,哪裡是如此容易達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