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懂得推算天象節氣和觀察氣候的當然不止諸葛亮一人,只是諸葛亮最為出名罷了。
除了諸葛亮以外,江東的吳範也因善知天文、精於歷數,能辨風雲之氣而聞名江東。而且此人還擅長結合天象、災禍、人事等因素預測戰爭的勝負和事物的發展。
吳範比較知名的兩件事,是預測劉備攻佔益州和關羽敗走麥城。
歷史上的劉備攻取益州,可謂艱險重重,遠不如演義小說描述的那麼輕鬆。
從葭萌關到成都,三百里的路程,劉備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抵達,平均每天的推進距離不足五百米。後來甚至不得不冒險抽調荊州守軍,令諸葛亮、張飛、趙雲領兵出荊州,溯江西進增援,方才攻取益州,穩定大局,但這也為日後關羽敗亡留下了隱患。
在劉備攻取益州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一度音信全無,甚至連曹操都以為劉備已經死了。
當時江東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必在益州折戟沉沙,但是吳範堅持認為劉備一定能夠攻取益州,事後果然如其所料。
至於關羽敗亡荊州,也是吳範鼓動呂蒙出兵,認為一定能夠得手。
由此可知,江東在各方面的人才都是非常多的。
但對此時的嚴毅來說,這些人才就像是飢餓時浮現在腦海中的那張餅,可望而不可及。
帶著一絲憂慮,他率領著麾下部曲,繼續朝著岑水行進。
下午申時,大隊人馬抵達了岑水。
岑水是一條寬度僅有四五米的小河,水勢平緩,清澈見底,用來補充一千五百軍的水源,卻是綽綽有餘了。
岑水南岸,是一片低矮的丘陵,一直綿延到錢公壘以東二十里。
這裡便是徐盛和範偃為嚴毅精心挑選的駐兵之地,易補給,善隱藏,並且距離錢公壘也不算太遠。
大隊人馬在岑水南岸搭建營帳,取水造飯,又砍伐山木,在營地周圍構築了一排簡易的柵欄,同時派出遊騎,往四周偵查,封死了附近的兩個山口。
這個時代軍隊出征時的下營法不少於十種,常見的有柴營法、掘溝營法、築城營法、木柵營法和繩營法,這些布營方法不僅用於防禦敵人,也用於內部管理。
儘管嚴毅部採用的只是比較簡單的木柵營法,但是一番忙碌下來,眾人也是頗為疲憊,安排好巡營換崗諸事後,便各自入帳休息。
嚴毅睡得很晚,時不時地走出營帳,仰望夜空。
山野中的夜景獨有一番韻味,但他無心欣賞,只盼著雲層能再厚一些,低一些,最好是明天馬上就下雨。
不過,由於晚上沒有陽光的折射,雲層是多是少,是高是低,肉眼卻是看不見的,也只能是看了個寂寞。
終是按捺不住睏意,打著哈欠回帳入睡。
次日早晨,天色剛剛放亮,嚴毅便起床洗漱,換了一身輕便的袴褶,出帳巡營。
辰時,陽光令人失望地從東方照射過來,讓他的情緒瞬間就變得低沉起來。
這時他才深深感受到領兵作戰的壓力,非一般人可承受。
好在雲層相比昨日,要增多了一些,給他帶來了一絲期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